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十三五”以来,榆林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抓重点、破难点、补短板,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如今,天蓝、地绿、水清,正在成为榆林一张亮眼名片。
狠抓铁腕治污 守护白云蓝天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横山区波罗镇的山东煤矿场区看到,两座硕大的钢结构储煤棚便映入眼帘,犹如“绿色防护罩”坐落于繁忙的储煤场之上,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壮观。作业区内,道路干净整洁,绿植青翠挺拔,眼前景象让人很难将这里与堆放黑色原煤的煤矿场区相关联。
“两座储煤棚建筑覆盖面积分别为1.5万平方米和3600平方米,储煤棚内部降尘喷淋系统、喷雾洒水装置,以及粉尘、温度、一氧化碳传感器等设施一应俱全。环保型储煤棚的建成投运,彻底杜绝了原煤露天堆放对周边环境带来的粉尘污染问题,实现了煤炭从开采、转运、储存、装卸过程的全封闭。”市生态环境局横山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作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榆林煤炭产业丰富,其中煤矿储煤场大都是露天煤场,由于作业和堆场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扬尘,特别是遇到大风天气时,扬尘污染更是严重,对周边大气环境和空气质量影响巨大。
为此,“十三五”以来,榆林市对症下药、精准发力,采取整改一批、建设一批、取缔一批的“三个一批”工作举措,狠抓煤尘污染治理,累计投入90多亿元。在全市684家涉原煤储存企业全部建成环保型储煤场,同时要求相关企业做到原煤堆放和装卸作业全封闭,并在储煤场出口处设置车辆清洗及配套的排水、煤泥沉淀设施,运煤车辆加盖篷布,密闭运输,确保实现储煤不见煤、刮风无黑尘。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榆林市坚持铁腕治污不动摇,持续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力度,将最初的铁腕治污十四项攻坚行动升级为三十项,开展了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等一系列专项整治。其中,中心城区3420户餐饮单位全部安装油烟净化器,158处工地建成扬尘防护设施并落实“六个百分百”要求,全市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拆除完成,累计拆除淘汰兰炭炉59台,整治散乱污工业企业711户,提标改造县级污水处理厂5座,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环境问题。
改善生态环境 增进民生福祉
初冬时节,记者在位于榆林城区的榆阳桥上看到,榆阳河道中一个个污水检查井有序分布,在护坡绿色植被的映衬下,这条曾经污水横流的河道,成为了一条景观河。
“以前,河道里又脏又臭,对周围的环境和群众日常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到了夏天更是让人苦不堪言。”没棚改前,周边居民较多,河道里白色垃圾随处可见,污水顺着排污口直流而下,路过时总会有一股恶臭味扑鼻而来,路过这儿都得捂着鼻子。经过全面整治,如今,榆阳河水清了,两岸的环境也更美了。
河道变化的背后,是榆林市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十三五”以来,榆林市以水污染治理、水环境提升为重点,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快推进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地表水以及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对全市县级及以上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及违法建筑进行全面排查拆除,地表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其中,累计治理直排口936个,新建投运城镇污水处理厂14座、扩建4座、提标改造4座,全面消除了中心城区黑臭水体。2019年,榆林市被财政部、住建部和生态环境部确定为第二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榆林市还积极推进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完成重点地块土壤基础调查,全面实行油气钻采废弃物“三统一”处置,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广秸秆回田、农膜回收、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全力守护净土青山。针对榆林中心城区大气污染问题,重点开展过境的重型货运车辆进行限行管理、人口密集区通过网格化体系强化管控、夏季臭氧污染和工业园区无组织排放专项治理、污染天气应急管控等。投入1.7亿元,新建标准站87座,建成覆盖工业园区和重点乡镇的自动化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实现科学治污、精准治污。
教育:五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700多所 “以前小区附近没有学校,‘上学难’一直让家长们苦恼不已。现在好了,几分钟就能到学校,接送孩子特别方便。”家住神木市滨河新区的市民李志军高兴地说。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神木市在科学规划学校布点,加快神木九中、神华移民小区九年制学校、锦界第二幼儿园等新建和升级改造步伐的同时,还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创办了北京师范大学神木实验学校,与西交康桥教育集团联合创办了西交康桥神木实验学校、西交康桥慈善学校等,通过引进先进的理念、可借鉴的办学经验,促进优质资源优化配置、深度联动,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可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进而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2020年6月16日,北京师范大学神木实验学校揭牌。和神木一样,“十三五”以来,榆阳区始终紧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大力实施教育优先战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其中仅去年以来,该区增学位10850个。教育投入力度空前,校园设施持续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神木市、榆阳区努力推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可谓榆林市深化内涵发展,加快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变、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的有力见证。
“十三五”以来,榆林市为补齐基础教育短板,促进教育公平,对教育投入全力保障、不设底线,增加学位供给;制定了新一轮中心城区学校建设规划、学前教育三期行动计划、乡村教育五年发展规划,重点在城乡结合部、经济适用房等区域规划建设中小学幼儿园,优化布局结构,保障就近入学;通过调整市县两级投入比例、以奖代补等方式,推进项目建设,着力解决“大班额”问题。据统计,近五年来全市已累计投入70余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700多所,新增学位约13.5万个。
全市首届中小学生机器人大赛,见证了榆林素质教育工作取得的可喜成果。
同时,榆林市按照“一个县区办好1所普通高中、一个乡镇办好1所中心小学和1所公办幼儿园、毗邻乡镇集中办好1所初级中学”的总体思路,通过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优秀乡村学校创建、教育信息“云网端”一体化建设等举措,扎实推动优质资源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办好乡村教育减压城市教育,办好城市教育反哺乡村教育,统筹解决“城市挤、乡村弱”问题。
其间,榆林市还通过“公办园差额收费、民办园差异奖补”的方式,打破了公办园“零收费”和民办园“收费高”的现状,有效缓解了“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问题;推行校长职级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奖惩激励机制,有效激活教育改革内部驱动力;强素质、增活力,有效提升各级各类学校负责人和教师队伍干事创业和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综合保障全市孩子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科创:科创新城:榆林未来城市样本 2018年,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系统破解榆林市科技创新不足、高端人才缺乏等突出问题,市委、市政府提出重大决策部署——建设榆林科创新城。
2019年,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与市政府签订了《省市共建榆林科创新城战略合作协议》,拉开了省市共建榆林科创新城的大幕。
科创新城,一个代表榆林精神、科创气质的城市名片,应运而生。大手笔擘画、大动作落实,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这座冉冉升起的未来新城将为榆林市的发展插上“腾飞之翼”。
科创新城什么样
科创新城位于榆林中心城区西南部,控规总面积约76平方公里,以“创新发展引领区、能源革命示范谷、生态智慧宜业城”为发展定位,围绕“一个科创核心区、三个产业孵化园、四个生活配套区、一条有轨电车线、一个绿色生态环”的总体功能布局,突出科研教育、创新创业、产业孵化功能,引进和培养科研人才、创新人才,聚集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创企业开展能源化工、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科技创新,构建从基础研发到创新孵化再到科技提升的科创生态链和产业链,实现产学研的联动发展,形成榆林新型产业、高端智力和创新平台的聚集区,打造成集前沿技术研发、人才集聚培养、科技创新服务、新型产业育成为一体的创新之城、智慧之城、生态之城、文化之城、未来之城。
市委书记戴征社指出,“科创新城不是简单地建设一般化城市,不走普通城市建设的老路子,而是千方百计引进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研发企业等创新平台,聚集科研人才和创新人才,努力打造成为一个科技创新的载体、新技术示范和新产业培育的平台、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改革创新的样板。”
“我们的近期目标是把中科院洁净能源研究院等能源领域的企业、科技、人才、技术和项目嫁接到榆林,在能源领域实现技术和人才突破,加快榆林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据榆林科创新城管委会副主任孟江介绍,未来,科创新城将解决榆林缺科技、缺人才的短板,形成集前沿技术研发、人才集聚培育、科技创新服务、优势产业育成为一体的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经济模式,支撑榆林长远发展。
项目建设怎么样
目前,科创新城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各项建设已转入整体推进、全面落实阶段,按照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正着重加快软、硬件建设,其中创新港、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榆林分院、创新创业孵化园、市体育中心以及会展中心等项目的启动,为这座创新之城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源源活力。
今年初,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榆林分院一期项目开工,这是科创新城落地的首个科研院所,项目规划总占地150.5亩,总建筑面积8.66万平方米,总投资7.41亿元,是推动榆林创建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的重要支撑项目。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主体工程施工,计划年底完成主体建设,2021年9月份交付使用。建成后,将进驻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等9所科研院所,以开展前瞻性重大关键技术创新研究、试验、应用为基础,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多能融合示范为特色,形成集前沿技术开发、人才集聚培育、科技创新服务、优势产业育成为一体的产业集群,为国家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先行示范,为推动榆林市创建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和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能化工基地提供重要支撑。
创新港(榆林学院科创新城校区)项目是榆林市建设科创新城的首期重点工程,项目总规划用地面积3528亩,总建筑面积202.71万平方米,估算总投资约114亿元,分为公共核心、能源化工、智能学科、人文社科和生命科学(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工作站)5个组团。目前,创新港一期能源化工组团项目可研报告已批复,正在办理水保、环评、文勘等前期审批手续和融资工作。项目建成后,可满足5000名学生入学需求,同时承担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榆林分院项目科研人员食宿和国科大榆林分院办学任务。
在省十七运会配套项目中,除了榆林市体育中心、会展中心项目外,还包括运动员村项目、水上运动中心项目、市政基础设施、供水工程等新建项目。
经济:榆林经济总量突破4000亿元 11月15日,榆林黄河东线马镇引水工程黄石沟水库导流洞顺利贯通,标志着该工程取得了首个阶段性胜利。
作为当前榆林实施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黄河东线马镇引水工程2023年底建成后,必将为榆林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破解水资源短缺瓶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该项目,也正是榆林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的生动注解。
“十三五”以来,榆林市围绕加快实现“三大目标”、发挥“两个更大”作用,谋划全面转型升级、融入新发展格局,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目标持续迈进,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其间,榆林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2621.29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136.28亿元,总量由全国第61位上升至54位,位居西部城市第六、呼包鄂榆城市群第一,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提升至2019年的16.0%;今年前三季度,榆林市已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38.08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连续三个季度位居全省第一,分别高于全国4.5个、全省4.0个百分点。
将其细化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榆林市的成绩同样令人瞩目——工业经济实力持续走强,201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达1720.2亿元,增速居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481.7亿元,连续5年居全省首位;煤、油、气、兰炭、金属镁产量占全国比重分别达12.3%、5.5%、10.5%、67.1%、59.5%;2019年人均GDP突破12万元,全国排名第22位,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3904元和13226元,较2015年分别增长1.2倍和1.4倍;城镇化率达到59.54%,横山撤县设区,神木撤县设市并连续入选全国“百强县”,府谷、靖边连续入围全省“十强县”。
近五年来,榆林还一直聚力破解转型升级的“思想困惑”,寻找实际问题的“标准答案”,探索推进榆林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路径”,建设“从一块煤到一匹布”的煤化工全产业链项目,引黄工程、榆阳4E机场扩建、煤炭资源转化引导基金、“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四馆两中心”项目等39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
勇立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潮头,展现经济大市奋发图强的强劲态势,榆林,正在奋力谱写加快建设迈向现代化资源型领航城市的新篇章。
交通:通四海 连万家 提起榆林的交通发展,市民曹强深有感触,“咱们榆林的交通已经是通四海,连万家了!”他作为榆林某大型服务类企业驻榆高管,因为工作需要,以榆林为出发地,往返奔波于各地。据他手机上的一款统计小程序显示,近七年的时间,他的飞行里程累计达到近45万公里,乘飞机出行544次,曾先后往返于9个国家或地区的57个不同城市。平均算下来,每年约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在扮演“空中飞人”的角色。
正因为各类交通方式和交通工具在曹强的工作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对这些年、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榆林人出行时的变化无疑有着最直接的感受。
“首先是飞机越来越方便,通航城市越来越多,从榆林出发,可以直接到达全国东、南、西、北各个区域,以及北上广深等几乎所有国内主要城市,对我们这些商务往来较多的人来说,是最大的福音。而阶段性开放的航空口岸,更为跨国旅行、享受美好生活提供了便利。特别是如今入驻的新航站楼,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和乘机体验。随着铁路、高等级公路里程的不断增加,航空与铁路、航空与公路、铁路与公路之间的衔接也越来越顺畅,出行时的选择多了,也更加便捷。”曹强讲述着自己的感受。
其实,对于所有榆林人来说,都会对曹强所说的变化感同身受。这样变化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构建通达四海的交通大格局的决心、信心和行动。以下一组数据足以说明“十三五”期间全市交通运输领域的变化:全市铁路总里程达1369公里,其中干线铁路1000公里;榆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253万人次、货邮超万吨;公路总里程3.2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146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以太中银、包西、浩吉、神朔、靖神铁路为主动脉,以包茂、青银、沧榆、榆蓝、榆佳、神佳、吴定高速公路和榆林绕城快速干道为主骨架,以210国道、307国道、204省道、301省道等国省干线公路和沿黄观光路、店红一级公路、神盘一级公路、大石一级公路等为次骨架,以农村公路为脉络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
“十三五”期间,结合脱贫攻坚要求,市委、市政府下达了“到2017年底,全市贫困村100%通沥青(水泥)路;贫困县通沥青(水泥)路建制村比例达到97%”的建设目标。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任务圆满达成。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公路超3万公里,实现了建制村村村通沥青(水泥)路。乡镇班车通达率100%,建制村班车通达率100%,群众出行更加畅通便捷,快递网点覆盖全市156个乡镇,建制村通邮率100%,服务保障作用不断增强。
于是,清涧玉家河镇赵家畔村的群众永远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困窘;定边县红柳沟镇沙场村的香瓜可以及时、顺畅的出现在定边县城乃至银川等地的市场上,实现了贫困村到标杆村的华丽变身;佳县坑镇赤牛坬村村民自编自导的原生态民宿实景大剧《高高山上一头牛》也闯进了全国人民的眼中、心中……一条条平整的大道连接起了千家万户,榆林人也走上了幸福路。
民生:榆林这些民生实事件件暖民心! 民生无小事。“十三五”以来,榆林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民生工程新路径,实施了一大批“填空式”民生补短板工程,社会民生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79个老旧小区改造中
“以前小区设施简陋,一下雨路面就积水,楼体老旧缺乏保温,这一改造,小区从里到外全方位提升,住得舒心。”说起榆阳区阳光小区司法局家属院的变化,住户王鹏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该小区建于1998年,有两栋楼共60户,2019年被列入老旧小区改造计划,目前已经完成了基础设施改造,包括供排水管网改造、路面硬化、新增8个路灯、搭建停车棚等。
老旧小区改造事关方方面面,是一项综合、细致、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改造任务顺利实施,榆林市积极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合理划分政府和业主责任、主动探索市场化改造模式,并建立小区管理长效机制。截至目前,全市79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2019年33个、2020年46个),年内达到竣工项目33个,已实现竣工7个,正在施工25个,年内实现开工项目54个,已开工41个。
新增停车位1.73万个
周末,市民张女士携带家人驱车来到河滨公园游玩,看着河滨路沿线规范管理的停车位,她感慨地说:“因为停车难,以前出门不敢开车。如今,很多地方新增了停车位,开车出门方便多了。”
“十三五”以来,榆林积极推进民生实事落实工作,通过“建(建设停车场)、划(施划停车位)”等办法,新增1万个机动车停车位、3000个非机动车停车位,缓解停车难问题。
“今年我们将继续牵头负责解决停车难问题,按照‘能划则划、应划尽划’的原则,施划停车泊位,并认真普查城区可供停车的公共空间,拓展新区域,寻找新空地,积极主动完成。”市执法局副局长胡忠伟说,结合城区空闲地绿化工作,截至今年5月底,又完成了5处地面林荫停车场(点)的建设任务,共增加公共停车泊位369个,目前已全面开放运营。此外,还对河滨路沿线停车场进行规范管理,对外开放了13处停车场,共增加停车位820个,实现了停车资源效益最大化。届时,我市将累计新增停车位1.73万个,其中机动车停车位1.3万个、非机动车停车位4394个。
11处便民市场建成投用
11月14日傍晚,记者来到榆林高新区中央公园便民早夜市摊点,这里早已“热火朝天”,20余个摊主正在经营,尽是诱人的美食。
“以前跑地摊,雨天只能窝家里。现在好了,在这个安置点,可以遮风避雨,再也不用东奔西跑了。”摊主冯保国做小吃烧烤生意三四年了,他说,以前天天跟执法人员“打游击”,现在有了这个便民点后,生意稳定了,收入也增多了。
在便民市场建设过程中,市执法局充分考虑空间、功能和服务要素,以便民利民为出发点,以政府投资建设、小区配建、民间投资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打造规范化、标准化的新型便民市场,让市民向“10分钟便民生活圈”更近一步。今年,市执法局继续推进建设优化便民市场工作,已完成新建便民市场3处,升级改造便民市场2处,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共建成投运11处便民市场。同时,该局还因地制宜建设特色摊点,设置临时食品摊点643处,临时蔬菜早市108处,临时夜市烧烤集中经营区83处。
卫生:榆林医疗:院有重点科有特色 人有专长 “‘十三五’期间,肝胆科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成为榆林市中医医院肝胆脾胃病医院。”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刘繁荣说。
成立三十余年的市中医院肝胆科的变化是榆林市卫生健康事业“十三五”期间发展的一个小缩影。
5年来,榆林市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加强专科联盟和重点专科建设,把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作为专科建设的关键,把特色技术作为重点专科建设的基石,不断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期间,榆林市4所城市公立医院建立了12个专科联盟,组建医联体48个,分别建成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专科3个、13个、20个,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构建起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
今年10月,52岁的市民张先生,因腹胀、双下肢水肿,经检查确认为肝硬化腹水,经过利尿、放腹水及腹腔置管术等方式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他从其他医院转到榆林市中医医院肝胆科,采取腹水浓缩回输术联合脐火疗法等治疗方法,一周行两次腹水浓缩回输术,加上脐火疗法以及中医辩证施治等综合疗法,两周后就好转出院。
“与传统医院采取单一疗法不同,我们首创的中西医结合腹水浓缩回输术联合脐火疗法治疗肝硬化腹水,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刘繁荣说,这样的治疗,肝胆病科每年要做100多例。2019年,肝胆病科门诊量达3.2万人次,出院人数1120人次,近3年门诊量增加24.9%,出院人次增加7.4%。
如今,市中医医院肝胆脾胃病医院全面开展相关技术项目,涵盖肝胆脾胃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大量病种,在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脏肿瘤、脂肪肝以及慢性胃炎、肠炎、胰腺疾病、消化道肿瘤、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早癌以及其他疾病的筛查和治疗,已经有一套完整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其中,腹水浓缩回输术联合脐火疗法、人工肝等多项技术在榆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辐射周边地区。
市中医院肝胆病科的变化,是榆林众多“小而精”医学专科建设的真实写照。
没有全面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五年来,榆林市基本消除了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的“空白点”,12个县市区全部建成1所县级公立综合医院,全市222个乡镇卫生院、2066个村卫生室均达到基本医疗有保障标准,贫困群众健康状况和贫困地区健康环境逐步改善,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100%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持续强化,全市共有医院108个,其中二级以上公立医院33个,医院床位17493张,其中公立医院12633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达到6.09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和职业护士数分别为2.17、3.14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本报记者 张旭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