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陕北长杂面
  过去,陕北人款待贵客、为亲人饯行,必吃长杂面。特别是寒冬季节,主客热炕头上坐,热腾腾、香喷喷的羊肉长杂面端上炕桌,客人吃得满头汗淋淋,主人心里热乎乎、喜滋滋。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陕北农村度过的,从记事起就吃长杂面。最难以忘怀的,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入伍时,母亲亲手制作长杂面为我饯行,说长杂面寓意连接母子情、家乡根。噢,原来长杂面面长而情深!吃长杂面,寄托了主人对客人的满腔热情、对远行亲人的美好意愿。
  历史上,陕北人不仅爱吃杂面,也有很多习俗,形成了杂面文化。例如,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爷吃杂面,除夕中午吃“拴魂”杂面,老人过寿吃长寿杂面,亲人出远门吃连情杂面,新婚晚上吃爽铺杂面……
  杂面,即是陕北人用豌豆和小麦混合磨成的面粉,制作时再加入沙蒿面。杂面中的杂字,既体现面中含有杂粮,又蕴含由二种以上粮食混合制作而成的意思。陕北人爱吃杂面,考究其渊源,大概与陕北地理环境适宜种植杂粮、小麦产量少有关。陕北先人们在粗粮细作上有很多创造,流传下来的特色小吃基础食材,大多是杂粮(当地称粗粮)。陕北种植豆类较多,尤其是豌豆,如何食用?古代陕北人创造了与小麦混合磨面的吃法。
  小时候听长辈说,过去谁家儿子相婆姨,除其他条件外,把会擀杂面作为女子心灵手巧的标准。一方面因为陕北人喜欢吃杂面,另一方面制作杂面的工序复杂、难度大,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没有娴熟的技艺,是做不出一手好长杂面的。
  正宗的杂面粉,有其传统独特的加工程序。母亲是制作陕北小吃的能手,我懂事后常常看着她加工杂面粉。她先把石磨的上盘适当垫高,把豌豆在石磨上“拉”成豆瓣,去掉豆皮;然后按照一定比例配方,混合在一起,用温水浸泡再捞出盛在笸箩里,搅拌、渗透,再放在通风处晾至七、八成干,陕北人称之为风杂面。母亲讲风过的杂面,不仅好加工,且味道好。
  陕北杂面之所以能擀得薄而长,与其配料密不可分。沙蒿是沙漠中的多年生植物,其籽具有黏性。每当初冬,陕北人会不辞辛苦在沙漠中收割沙蒿,再人工背回脱下沙蒿籽,用石磨或石碓制成沙蒿面粉。加工杂面时,加入适量沙蒿粉,可以增强面的韧性、黏度。制作杂面还要准备“粉粕(泼)面”,一般为黏度小的黄米(糜子脱壳)粉。
  陕北人说,真正考验主妇制作可口可人的杂面的本领,是“和、醒(饧)、擀、切、煮、捞”面及调汤技术。和面要求软硬适度,面和好后依气温高低要“醒”一定时间,以唤醒面的韧劲和伸展度;陕北人家一般备有长约1.5米、中间粗两头逐渐变细的擀面杖。醒好的面团上案,擀到一定程度,便卷在擀面杖上用两手掌的力量边向前推,边向左右两侧用力按压,向前推至胳膊伸直时,用手指的力量将面杖腾空送回,落案时发出“腾……腾……腾……”的响声。如此这般,反复擀压几个回合后,为防止面粘连,把擀杖上卷着的面展开,撒上粉泼面,再重新卷上继续擀压,直至整杖面薄亮若纸。擀面中,两手用力的部位、大小、均匀度都有技巧,直至擀成的杂面薄厚匀称、柔软光滑。尤其是,腾空运杖技巧,须经长时间实践方能掌握。据此,过去陕北人夸奖家庭主妇时会说:某某男人的婆姨有本事、“茶饭好”,杂面擀得薄如纸张!相反,相对象时,某家女子如不会擀长杂面,小伙子就说“,连杂面也不会擀,要那个做甚了”。
  面擀好后,主妇熟练地操作擀面杖,一边舒展一边折叠成便于切条的面垛。切好面条,一把一把地抖掉粉泼面粉、码好。值得称道的是,一杖面切出来每根宽窄一致,且面条间不连刀。每根长达几米的长杂面面条,泛着淡淡的白里透黄的色彩,散发着浓郁麦香与豌豆馥郁的双重香味,等待下锅开煮。杂面的汤通常有素、荤二种。素汤为土豆、萝卜、豆腐切丁,放入香菜、红葱、姜、蒜等佐料;荤汤以新鲜羊肉、风干羊肉居多。煮杂面的火候、时间、颜色,从锅里往碗里捞杂面的技巧、多少及加入汤的深浅,也都有讲究。往煮好的杂面面条里浇上汤,一碗热气腾腾、浓香四溢的长杂面就做好了,令人馋涎欲滴。
  我年少时,一度陕北小麦、羊肉比较匮乏,风干羊肉臊子长杂面成为稀罕食物。每当小朋友们在邻居的门外,听到擀面杖发出有节奏的声音、闻见羊肉飘香,就会发出“这家人要吃长杂面了”的感叹……
  有趣的是,从前客人吃着譬如细缕、味沁心脾的长杂面,会由衷称赞主妇手艺好、人麻利。每当此时,若是熟人,开朗的主妇就笑着说“:今天手有点疼,杂面没擀好,等下次手不疼再拉好擀。”就这样,宾主在热情的气氛中用餐、拉话,度过愉快美好的时光。令先人们想不到的是,当初调剂粗粮细作的长杂面,现在虽已不再是招待客人的重要食品,但因其食材绿色,营养丰富,依然备受人们的青睐。如今,随着饮食加工技术发展,加工杂面磨粉、压面条都实现了机械化,杂面制作效率大大提高。杂面还被制成了挂面,线下线上大批量走向市场。陕北的大小酒店饭馆,也都经营着地方特色浓郁的杂面。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至今,我的耳际时常还能听到母亲吆喝着毛驴,用石磨“拉豆瓣”、手擀杂面发出的声音,闻到风干羊肉汤的扑鼻香味……
  

王世华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