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所以,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赋诗作词,诵咏腊八节日。以其诗文,感发人的性情,承递传统的文化。
比较早的腊八诗,当属晋·裴秀的《大腊》。诗歌比较长,主要描述了古代腊祭时,祭祀百神,向神灵报告物阜民丰的年景,以及感谢百神保佑万事成功的场景。其中“充仞郊甸,鳞集京师。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衽成帷。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土同欢,和气来臻”几句,更是把腊日“祭祀”和“会饮”的盛况刻画得淋漓尽致。古代,腊日要祭祀先祖和百神,又叫做“蜡”,局面盛大。《礼记·杂记下》说子贡看到蜡祭的人们“皆若狂”。郑玄曾解释蜡祭说,蜡祭是“索飨之祭”,民众会饮“,于是时民无不醉者如狂”。所谓“会饮”,就是集中在一起餐饮,其间,要敬酒神灵,进酒尊长,还要“修刺(明信片)贺君、师、耆老”。
腊八诗,写得最好的应是唐·杜甫的《腊日》,其诗曰:“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这首诗写于至德二年,此时杜甫在长安任左拾遗,是杜甫一生中难得的一段生活相对安定幸福的时光。诗歌写的是腊日的一次“朝会”,杜甫有幸参加,心情特别好。虽是腊日,但诗人却想到了“春光”,似乎草已萌,柳已绿,往年的腊日天气寒冷,今年的腊日则“冻全消”。实则,完全是诗人当时兴奋心情的宣写。诗人通过写“朝会”时的心情,从侧面写了“朝会”的热烈和欢畅。其实,从汉代起,每逢腊日,朝廷就举行朝会,延至唐朝,尤盛。朝会上有两项活动:一是“会饮”,二是“腊赐”。“会饮”即相聚饮酒;“腊赐”,则是君长赏赐臣下牛羊、粳米等食品,以及头膏、口脂、面脂等洁服化妆用品,红雪、紫雪等药物。大臣则要表示感谢。杜甫《腊日》中的“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记录的就是皇帝的赏赐品,以及用来盛装的名贵器具。
喝腊八粥,是腊日的重要习俗,所以,古诗中写腊八粥的不少。传说腊八粥,源于释迦牟尼悟道成佛。但在中国,腊日普遍喝腊八粥,却是在北宋,此后历代沿之。宋·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其中的“佛粥”就是腊八粥。喝腊八粥,至清朝,为最盛。清·道光帝写有一首《腊八粥》,诗曰:“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升平,还向街头击腊鼓。”诗,极尽笔力,写了腊八粥的做法,及腊八“赐粥”,和皇家喝腊八粥时的盛况。据文献记载,清代雍和宫有四口煮粥的大锅,锅最大的直径为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数石。熬粥时,第一锅粥是奉佛的,第二锅粥是赐给太后和帝后家眷的,第三锅粥是赐给诸王和少主府的,第四锅粥是赐给喇嘛的。清·夏仁虎的《腊八》:“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就是写的这一盛况。
路来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