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陕西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速创新型省份建设,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作用进一步凸显。
对我们陕西来说,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的不对称、不协调是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现象的重要原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月3日下午,省政府举办“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省委科技工委书记、省科技厅厅长孙科介绍我省“深化‘两链’融合发展加快建设西部创新高地”2020年成绩、2021年安排部署。
●2020年,全省科技活动产出居全国第四 2020年,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速创新型省份建设,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作用进一步凸显。主要呈现六大成果亮点,表现在: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型企业数量大幅增长、科技园区发展实现“量质双升”、科技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
据孙科介绍,我省连续4年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表彰激励。据最新统计数据,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68.39%,排名全国第9位,其中科技活动产出指数75.97%,排名全国第四位;我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584.58亿元,投入强度2.27%,创10年来新高,排名全国第7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50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拥有两院院士66人;国家级高新区7家,省级高新区17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180家,重点实验室172家。
部署先进金属材料、高端集成电路与先进半导体器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苹果产业转型升级4个科技重大专项,专项实施总数达到6个,立项课题33个;启动重点产业创新链27条、创新点274个。组建陕西省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20家。省中小企业研发服务平台注册研发机构430家、企业6600家。“嫦娥”探月、珠峰“测高”“北斗组网”“华龙一号”首堆投入运行均体现了陕西科技担当。
新增“双创”示范基地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到8069家,入库企业数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评审实现“常年受理、无纸申报、网络评审、系统管理”,数量突破6100家,新增1800家,同比增长41.8%。科创板上市企业和过会企业达6家。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子基金数量达到20支,认缴规模44.32亿元,财政资金放大效应11.37倍,累计投资科技型企业304家。
2020年,高新区生产总值预计占全省GDP比重约30%,成为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西安高新区获批全国首个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全省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达到7家。进一步优化省级高新区布局,启动省级农高区建设工作。西安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西安、宝鸡、汉中3个创新型城市和安康、渭南、榆林、杨凌4个高新区入选科技部“百城百园”行动。
●2021年,实现科技型中小企突破8500家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省科技厅将以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加快推进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发展为突破口,以打造双创‘升级版’为支撑,深化建设创新型省份,着力打造西部创新高地,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前列’‘迈出更大步伐’。”孙科表示。
2021年在加快建设西部创新高地方面,聚焦空天、能源、信息、材料等优势领域,加强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积极筹建陕西实验室,高水平建设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国家分子医学转化中心和西安科学城等重大创新载体,加强空天地海无人系统综合试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施“两链”融合科技行动计划。为此,要健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协同对接机制,聚焦人工智能、无人机、机器人、新代通信、北斗导航、生命科学、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高性能计算与工业软件等领域,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和前瞻布局,加快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应用,构建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和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引领带动风口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
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为突破口,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特区”。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科技人才评价方式,试行科研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领衔专家制”等,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在创新港设立省级技术交易中心。建设高水平国际化创新高地。推进大科学装置和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落户落地创新港,推进创新港融入国际创新网络,推动创新港成为西部创新高地的重要引擎。
同时,打造“双创”升级版,完善“创新中心﹢孵化器﹢科创企业”创新创业体系,新建省级创新创业平台40家以上。组织实施“双创”升级行动、高新区“提质升级”工程。
“2021年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8500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000家左右。力争到“十四五”末,实现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万家,100家科技型企业在主板、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等上市,形成领军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各类创新主体相互促进、滋养共生的良好格局。”孙科最后总结道。
(本报记者 周 励)
特别关注
深入实施“两链”融合科技行动计划 本报讯 2月3日,记者据省委科技工委书记、省科技厅厅长孙科在省政府“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省把深化“两链”融合发展写入2021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将深入实施“两链”融合科技行动计划。
“2021年,我省‘两链’融合科技行动计划将聚焦12个产业领域,一体化布局项目、平台、人才、经费,从资源配置全链条加强统筹实施,着力突破陕西高质量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力争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600亿元,到‘十四五’末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20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万家,100家科技型企业在主板、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等上市,形成领军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各类创新主体相互促进、滋养共生的良好格局。”孙科说。
主要会在三方面付诸行动,首先,梳理企业、创新资源、关键核心技术三张清单,包括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中小型企业相配套的产业资源清单;以高校院所及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为主体的创新资源清单;以“卡脖子”技术为主的关键核心技术清单,先找到产业链“堵点”和创新链“痛点”。
围绕这些“堵点”和“痛点”,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和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以重大项目牵引,联合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支撑主导产业迈上价值链中高端。
另外,着力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将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校企研发平台以及“双创”平台,统筹布局和集成项目、人才、平台等科技创新资源,把创新链和产业链衔接起来,从而推动创新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孙科强调说:“科技成果转化关键是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我们将继续深化科技成果所有权和收益权改革,让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创办和领办科技企业,把更多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目前,我们已经聚焦29个重点产业领域梳理三张清单,将按照成熟一个、论证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抓紧实施,2021年我们将在高端机床、新能源汽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高性能计算等领域先行先试,通过深化‘两链’融合发展,推动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实现对接。”
(本报记者 周 励)
我省已部署6个领域科技重大专项 本报讯 2月3日,记者据省政府“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我省已在智能制造、能源化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苹果产业)等6个领域部署了重大专项,预计将攻克87项关键核心技术,解决19项“卡脖子”技术,填补国内空白11项,成效初现。
为支撑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应用及产业化,我省设立了陕西省科技重大专项。
会上,省委科技工委委员、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军介绍说:“我省科技重大专项自启动实施以来,围绕我省主导、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科研、产业、资金、人才等优势资源开展协同攻关,目前实施的各类项目进展顺利。”
为此,建立了省科技重大专项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专家综合咨询评审委员会,并根据专项支撑的产业领域,分别组建由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参与的推进工作组和由省内该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的总体专家组,从行政管理和技术服务两个方面共同推进各专项组织实施。制定了《陕西省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管理工作规则》《陕西省科技重大专项专家综合咨询评审委员会管理章程》,并借鉴国家重大专项组织方式,突出创新链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重大专项组织管理架构。
同时,重大专项在组织、立项、实施、监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创新。在专项实施方案方面,借助国家科技项目库和第三方评估力量,对专项实施方案、申报指南、资金预算进行评估论证;在项目实施方面,坚持以需求驱动科技创想,所有以重大产品、重大装备研发,重大成果转化、重大工艺示范为目标的课题,要求由企业承担牵头,企业投资应占课题总投资的2/3以上。
(本报记者 周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