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我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十三五”目标任务
  第11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陕西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0.13%,超过“十三五”末我省预期9.28%的目标0.85个百分点,超过全国10%的目标任务0.13个百分点,达到我国中部地区平均水平,位居全国第15位。这标志着我省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跨入创新型国家省份行列,也标志着我省公民科学素质发展整体进入新阶段。
  “十三五”期间,我省积极实施全域科普计划,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创建公民科学素质研究教育体系,强化公民提升科学素质意识。
  创建公民科学素质研究教育平台。依托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等31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艺术与科学传播研究中心、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发展研究中心、长安大学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公众政策研究中心等具有综合性和专业学科方向的40个省级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研究教育中心,成立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和发展联盟,各市区科协也建立了各自的公众科学素质与创新发展研究平台,助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设立省级项目持续推进。实施“陕西省公民科学素质提升计划”项目,项目共分7类,3年实施291项,支持中心发展。开辟传媒渠道坚持宣传研究成果。为使研究成果更好地面向社会、惠及公众,在本报开设“科学悦读”专栏,现已刊登9期33篇“成果要报”。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教育和研究中心体系建设,在全国先行先试,成为科学普及“陕西做法”。
  推进科技场馆体系建设,丰富科学教育载体。
  按照“因陋就简,一主多分”的原则,多层次、多形式推动科普场馆阵地建设。场馆建设重实际。根据不同地域实际,因陋就简、因地制宜推动市县科技场馆建设。目前,已有5个市级科技馆、6个县级科技馆开放运行。分馆建设重特色。依托地方科技产业展馆资源,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广受欢迎的科技馆分馆,如韩城龙钢展览馆、商洛葡萄酒酿造技术分馆等,科技馆体系更加多样化。基地建设重整合。整合社会资源,创新与丰富科技馆体系,创建了“九号宇宙”“树顶漫步”“永寿云集”等一批航天科普、红色文化科普教育基地,适应了公众多样的科普需求。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寓科学普及于社会创造活动。
  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深入开展“三创”竞赛。举办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吸引230多家高校、企业及新型科技组织2000多个项目参赛,近百个项目落地转化。组织“三新三小”创新竞赛等活动,支持西咸新区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创建发展“科技小院”。在全省建立203家“科技小院”,2020年实施54个专项,支持资金162万元。筹建陕西省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创新科普融合服务“三农”。创造性发展科技志愿服务体系。全省组织科技志愿服务活动场次居全国第3位;抓好国家和省级31个试点县(市、区);创建8个“陕西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科学普及(科学传播)与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与国家级科技园区相关单位合作,成功获批两个“科普中国”共建基地。
  着力媒体融合与大格局平台创建,营造愈益浓郁的科学普及氛围。
  坚持科学普及大格局平台建设,构建协同联动、资源共享的融媒体大格局传播体系。融合推动科普媒体建设。成立陕西省融媒体科学传播联盟;主办《陕西科技报》《陕西科协》杂志等;建立陕西省科普信息员微信群,推动形成天天科普、户户到人的传播模式。省科协在中国科协网络平台宣传评价排行总榜达第二,微博、今日头条、抖音达全国第一。丰富拓展与大众媒体的合作模式。实施“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计划”,在陕西日报“学点科学”、陕西电视台“全民实验室”、陕西广播电台“科普惠生活”、三秦都市报“三秦科普”等每年刊登播出专题科普栏目350期。创建科普大格局平台。以陕西省公民科学素质发展联盟为主,统筹发展陕西省融媒体科学传播联盟、陕西省科技馆教育联盟、形成开放式、枢纽型、大格局的科学普及平台、载体。创建特色科普平台。在西安地铁、城际铁路打造科普专列,扩大科普宣传的影响面;联合西影集团开设西影视频科技频道,扩大科普教育的覆盖面。

(杨军胜)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