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地处秦岭南麓,经济缺乏活力,科普设施短缺,科普场馆建设滞后。然而在2020年,随着一种新模式的探索实践,科普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全市科技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政府投入最经济、产生效应最大化的良好效果。全市“一主五分”科技馆群总面积1.47万㎡,展品达2000余件,形成了门类相对齐全、市县镇多产业链多网点覆盖的新格局。那么,这些变化怎么来的呢?
这些年,科技馆作为公众接受科普教育的活动场所、实施科教兴国的基础设施、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重视。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如宁夏、甘肃、新疆等都已建成了规模不等的科技馆。我省延安、榆林、咸阳、宝鸡等市均已建成科技馆,商洛因各种原因,直到2020年初仍没有落实。
一次机缘巧合,商洛市科协主席董红梅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等政府投资不如“民建公助”,整合社会资源建设科技馆。在现有的场馆基础上,通过政府挂牌命名提升公信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体现经济支持,通过建立志愿服务队实现人力援助,探索社会资源共建、科普服务共担、社会公众共享的场馆建设模式。
这个想法得到商洛市委市政府和省科协的大力支持。市科协在调研摸底中发现秦韵教育城科技馆是商洛唯一一个建设规模大、理念超前的科技馆,建筑面积7300㎡,展示内容丰富。经多次协调,依托秦韵教育城科技馆设立的商洛市科技馆在2020年9月17日正式挂牌成立。这也是全省首家“民建公助”、免费开放的科技馆。
自科技馆挂牌以来,全市中小学生、党员干部接受科普教育达10万人次,带动普通市民免费参观近3万人次。
商洛市科技馆运行中保持法人财产不变更、日常运行独立自主,商洛市科协与科技馆签订责任合同,详细规范工作内容,比如:科技馆在周三至周日的9时-17时向商洛全体市民免费开放;科协派出专职人员监管考核参观人次并实名统计;财政部门以接待人次和服务质量为评测依据,向科技馆支付资金,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维持科技馆日常工作……种种措施,既保证了注资企业的合理权利,又保证了科技馆的公益性、教育性及科学性。采访中,市民纷纷表示:“科技馆办的好!给了娃们学习知识的好地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要从娃娃抓起”“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等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为商洛市科协工作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免费+民建公助”路径的成功提振了商洛科普工作者的士气。科普工作者们趁热打铁,开始了“网状多点”布局,以商洛市科技馆为中心主馆,向周边七个县(区)辐射,依托各区政府、高校、龙头企业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技术创新馆。截止目前,已建成洛南核桃馆、柞水木耳馆、商洛学院秦岭植物馆、商南中国漆馆及丹凤葡萄酒酿造技术馆五个技术创新馆。
各分馆由区县政府部门、高校和龙头企业协同管理,商洛市科协牵头成立科技馆系统管理理事会,就项目申报、评审、费用审核、日常管理制定了一系列标准,监管分馆的运营。
截止目前,商洛市围绕木耳栽培、核桃种植、葡萄酒酿造等深加工及新技术项目开展培训50场次,开展科技专家讲座、科技企业创业创新座谈50场次,展示特色产品100余种,创业创新人员、新型农民、产业工人等参与20万余人次,周边市县党员干部观摩交流3万余人次。农民马巧善笑着说:“我学到了好多核桃种植知识,还加了技术员的微信,再遇到什么问题就有人帮我解决了。”
以科技馆为依托,积极开展科普讲座、科学实验、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小游戏、科技小剧场等形式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仅中心馆就开展活动80多场次,参与学生3000多人次,科技创新大赛上报发明创造作品近千件,省市获奖403项。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小学组一等奖的田根睿说:“我很喜欢科技馆,那里有很多有意思的活动。我学到了好多好多知识,也交了不少朋友。”
各专题分馆共接待各地游客35万多人次,各专题分馆电商区通过电商带货实现销售收入1.17亿元、旅游综合收入3.56亿元。
商洛市在科普设施有短板、人民群众有期盼、党委政府有责任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具有商洛特色的科技馆群建设创新之路,以低成本的投入撬动民间资本产生了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填补了商洛无科技馆的空白,也为其他欠发达地区建设科技馆提供了新的思路。
敢于创新是破解难题的前提。商洛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短期内不具备官方独立建馆的条件。但是商洛市政府创新思维理念,在“建”上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民间资本,创造了馆建的物质基础,借助社会资源下公益科普之蛋;在“管”上通过“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通过财力补助、人力支持、政策倾斜等具体措施实现“共管双赢”,商洛真正实现了科普教育、技术培训、学术交流、产品展示、营销旅游等的“倍增效应”。
(张祎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