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扶贫工作扎实推进,科技系统累计在贫困地区建成1290个创新创业平台,建立7.7万个科技帮扶结对,选派28.98万名科技特派员,投入200多亿元资金,实施3.76万个各级各类科技项目,推广应用5万余项先进实用技术、新品种。
有科技助力,老百姓的收入增长了,建设新农村的动力也更强了。
精准解决产业发展难题
近些年,科技系统的科技工作者走出高墙大院、深入扶贫一线,科技的种子在大地上开花结果。
找准目标,为农民送去最需要的品种和技术。
原来,柞水县种植木耳历史悠久,却没有给百姓带来富裕生活,一大症结就是传统种植方式耗时长、产量低、效益差,在关键环节上缺乏技术支持。
2017年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率领的团队给柞水县带来了适生能力强、种植产量高、推广前景好的5个优质黑木耳示范菌种,成功培育出玉木耳、金木耳、羊肚菌、竹荪等食用菌。这些品种不仅提升了产品价值,也让柞水木耳声名鹊起。
好品种好技术,为贫困群众带来真实惠。
培育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想要拔掉穷根,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是根本。
为解决农民自
我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顽疾,科技系统瞄准贫困地区实施了教学培训、科普惠农等多项教育工程,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潜能。
科研人员长期驻守脱贫攻坚一线,与农民兄弟同吃同住,帮他们树立了科技致富、勤劳致富、带头致富的新观念。像赵玉红一样,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抛弃了“靠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心态,实现了“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培养当地“技术明白人”,让他们脱贫有“智慧”。
农民技术员既是拉近农民和科技间距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当地群众学习、应用新技术的好榜样,有了一个“明白人”,就会有更多的“明白人”。
(姚 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