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读过一首唐人绝句,叫《旅次朔方》,作者存在争议,一说是贾岛,一说是刘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诗歌的内容不难理解,诗人客居并州十载,日夜思念关中地区。后来不知何由又向北去了更远的北方,离关中越来越远了,就把曾经客居十载的并州当作思念的地方。
这首诗歌脍炙人口,当年记住之后,多年不曾吟诵,但二十年后一经提起便又能清晰背出。这诗有哲学味道,曾经不在意且想离开的并州成为今日朝思暮想的地方,有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意味,有生活感情的积累在过程中培养。想想也是,人生中同样道理的人事比比皆是。有些人有些事只有失去后才明白对于今天来说已是奢求。
对于此诗还有很多解读,似乎每一种理解都不会太过粗浅。然而诗歌毕竟是文学作品,不同于哲理警句。
为什么我会对它记忆犹新?我想有关的情境才是最重要的。并州,在今天山西中北部一带,包括太原、大同等名城,这些地方有着深厚历史文化,闻鸡起舞吹笳退敌的英雄刘琨、韬晦雄起锐意改革的拓跋鲜卑、乱世起兵入主长安的李唐王朝。并州,令人热血沸腾的古代地名。一旦记住,永难忘却。
朔方,既可以是具体的地名,西汉武帝时期筑城,设置朔方郡,城在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之前的背景是汉与匈奴的大战,《汉书》称此仗汉军“全甲兵而还(几乎零伤亡)”,卫青立有大功,被封为长平侯,食邑3800户。朔方更多是一个泛指的地区,北方大漠,朔风凛冽,朔气传金柝。几乎只要是北方之北大都可以被称作为朔方的。《旅次朔方》这首诗带给人的想象是充满着雄浑的画面感的,是不需要刻意查找资料就会自然浮现的。
桑乾水,即桑干河,为永定河的上游。相传每年桑葚成熟的时候河水干涸,故得名。为什么桑葚成熟时河水干涸?《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蒸发干了?度过桑干河向北,又到了什么地方,多想想,又想多了。
想起初中时,放学回来,把还在坡里放羊的四爸放在家里的唐诗集子胡乱读一通,把他听广播用来包电池的旧书拆开来阅读文字之后又原样包上。这些,与哲理关系不大。
文学是独特的,是纷繁复杂的。它可以是白居易的红泥小火炉,也可以是林黛玉弱柳扶风的步姿,还可以是玛蒂尔德丢项链之前白皙而有细小绒毛的脖颈和还完账之后粗糙的双手。而哲学会一笔带过,只留给我们一个黑白的世界。哲学家尼采说,本体世界是理性的虚构。
爱一首诗是感性的,热爱文学便由此而来,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似乎讲不清道不明。那么,在人生的旅行途中,就让我们用美好的虚构来拥抱自己的感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