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绿色公路?
它和普通公路的区别在哪儿?
早在2016年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就明确了绿色公路的发展思路和建设目标。一语概之,更加低碳、更加环保的绿色公路是我们公路建设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
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和绿色公路发展需求,长安大学教授王朝辉针对公路建设中的各种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难题进行了研究。
王朝辉,工学博士,长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入选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担任国际稀浆罩面协会(ISSA)、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等学术机构专家委员,以及《中国公路学报》、Adv Civ Eng(SCI)等权威期刊(青年)编委;近年来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西部交通科技项目、交通运输部规范编制项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技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以及十多省市40余项公路建设中诸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最近,更是荣获第十三届陕西青年科技奖,同时还获得“陕西青年科技标兵”荣誉称号。
针对沥青路面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存在的混合料污染、城市热岛效应、汽车尾气排放污染以及隧道沥青阻燃等问题,王朝辉教授自主研发了具备热拌减排、路面降温、净化空气和阻燃抑烟等多重环境功效的绿色多功能改性沥青路面材料及具备路面降温功效和净化空气功效的绿色预防性养护技术,全面实现了沥青路面建养技术的绿色环境功效,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关键技术体系,并主持制定了交通运输部标准《绿色交通设施评估技术标准 第1部分:绿色公路》(JT/T1199.1-2018),深化完善了绿色公路建设技术,为绿色公路建设提供了引领示范和技术支撑。
能源紧缺、气候变暖等问题的凸显促使可再生清洁能源开发成为当前研究重点。道路结构在行车荷载作用下蕴藏着可观的机械振动能量,利用压电技术开发压电发电路面可实现此部分能量的绿色开发。面向能源枯竭现状及未来智能道路发展需求,王朝辉开发了兼顾聚能提升与环境耦合的道路压电发电系统及其铺设关键技术,突破了现有压电发电路面技术在实用性、耐久性等方面存在的技术瓶颈,拓宽了低碳清洁能源的发展方向,开拓了道路工程供能的新途径,实现了道路发电领域突破式进展,有力推动了智能道路建设发展。
面向资源节约和废弃物再利用等社会需求,王朝辉及其所在团队攻克了煤矸石、淤泥填筑路基相关技术难题,形成了完善的煤矸石、淤泥填筑路基技术体系,解决了废弃物大规模利用技术难题,并在进行了大规模工程应用,消耗煤矸石及淤泥600余万方,直接经济效益上亿元。
科研过程中,王朝辉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科研成果,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与专业教材6部,主持、参与制定行业及地方规范4部;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SCI/EI检索70余篇,且多篇入选ESI高被引、中国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5000”、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等;第一发明人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且30余项已进行了成果转化,在陕西、天津、河北、河南等地道路工程中推广应用。
王朝辉常年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以饱满的教学热情、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本科生讲授了5门专业课程;同时,他深知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是实践育人重要一步,结合自己科研实践经历,积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学术创新互补融合起来,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也因此多次获得本科生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及科技竞赛的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此外,他格外注重研究生培养质量,近年指导了10名博士生、40余名硕士生。在他精心指导下,学生们获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团中央“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教育部“国家奖学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芙蓉学子∙学术科研奖”、陕西省学联“三秦学子先进人物”等国家、省部级荣誉奖励获得者达25人次,并在中国(小谷围)“互联网+交通运输”创新创业大赛、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展等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研究生毕业时均有SCI/EI 高水平论文发表及获国家授权专利,为交通行业输送了大量高层次人才。
王朝辉教授以“交通强国”为己任,以绿色公路品质工程建设为导向,面向国家“一带一路”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及国家交通建设重大需求,以科学严谨的专业精神长期致力于绿色功能型路面新材料与新技术开发及应用的研究工作,为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王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