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休闲农业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稳固“三农”的重要方式。乡村旅游作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享受改革红利,提升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已愈来愈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随着国民经济实力日益增强,游客消费观念相较以往已发生较大转变,从单纯满足于传统的乡村旅游观光转变到康养、休闲、文化、科普的深层次精神体验层面。以“互联网+旅游+科普”的形式推动智慧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已成为一种趋势,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促进三产融合发展,结合科普内容、区域文化补充乡村休闲游带给游客的精神供给,达到游有所乐、游有所得、游有所想。
休闲农业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欧洲,1865年意大利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协会,休闲旅游农业就此诞生。随后,欧洲休闲农业逐渐发展,并拓展于美洲和亚洲等地区。我国休闲农业则是近十多年来在农村新兴的一种产业模式,是加快城镇化发展和推进城乡融合战略的重要手段,其发展形式多样化,为农村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热潮涌起,“互联网+旅游+科普”下的智慧休闲农业模式优势凸显。智慧休闲农业通过结合各地域实际情况,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区域特色农业,因地制宜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形成了多样化项目开发经营模式和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通过“互联网+旅游+科普”方式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式,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提高农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岭最美是商洛”。近年来商洛市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通过优美环境和秦岭生态多样性作为其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受到消费者追捧。比较知名的有山阳县的天竺山、漫川关古镇,洛南县的音乐小镇、玫瑰小镇,商南县的金丝大峡谷,柞水县的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丹凤县的棣花古镇等。但从发展中仍然发现该地区智慧休闲农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发展模式单一,同质化竞争激烈,内卷化严重
当前商洛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较为单一且雷同度较高,不同的村落区域,项目却大致相同,几乎是游一地而知其他,体验感相对较差。休闲农业开发仅停留在农家乐、农产采购、游览观光的浅层次阶段,缺乏对地域资源协同价值的充分挖掘,照搬热门乡域项目、产品,这是目前休闲农业“盲目跟风”的真实写照。此现象不仅削弱了地区休闲农业项目的影响力和主动挖掘地域特色的创新动力,更造成了同质化产品激增和市场低质化竞争,加剧农村产业内卷化。
二、基础设施不健全,配套产业缺失,服务质量不高,品牌效应差
商洛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境内很多村落身处秦岭腹地,因而在休闲农业的基础配套设施上还不够健全,公共服务等设施运营及管护还较为落后,餐饮、住宿、交通、卫生等配套产业严重缺失,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质量不高,品牌建设滞后、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等问题,难以形成品牌虹吸效应。休闲农业项目及产品智能化、标准化较低,缺乏完善的行业规范和认证体系,营销方式单一等,这些问题既影响了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也影响了休闲农业发展。乡域内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从业人员精神风貌、农业品牌影响力将直接决定游客的第一印象,是游客能否帮忙宣传推广、重游的关键所在。
三、文化内涵挖掘深度不够,亮点不突出,缺乏区域特色,发展后劲不足
商洛是西安人的后花园。智慧休闲农业模式则是让现代都市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重要方式。目前大部分地区的特色小镇千篇一律毫无亮点,缺乏对本地域文化特点的突出挖掘,农事文化、农业遗产、软文化挖掘深度不足,缺乏特色,导致竞争力不强。此外,很多项目还存在低端重复建设的问题,产业融合优势不明显,缺乏体系化发展意识,协同发展持续性不强,常常是昙花一现,藏在深山人不知了。
四、政府支持力度弱,规划、布局、管理不合理,开发与保护缺乏协调创新
休闲农业的发展涉及到农业、交通、旅游、市场、电信、医疗卫生、环保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其项目的发展实施需要部门间协同经营维护,加之地区经济基础较弱,政府资金相对紧张,极易出现“边缘化”情况,未能形成政府搭台、企业投入、第三方经营和传统村落协同发展模式。此外,政府部门在项目规划设计、投资发展等方面缺乏经验、资金,部分乡村休闲农业规划、布局、监管机制不够科学,缺乏项目管理规范与标准,开发与保护缺乏协调创新融合。
为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需要深入挖掘商洛地区的特色优势,以“互联网+旅游+科普”的形式推动商洛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通过以下几点来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态福祉。
一、完善“农业+旅游”协同体系,孕育休闲农业经营主体
休闲农业是从大众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记得住的乡愁和农村生活文化需求孕育出来的,它将农耕文化、传统乡村生活状态和农业生态资源转化为休闲农业产品的经济形态。乡村旅游是休闲农业的重要一部分,把乡村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人土风情和农业产品利用科普广为宣传,重视适应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土文化融合加速趋势,进一步增强乡村经济活力,开发有内涵的休闲农业产品。要深挖区域特点,探寻产业项目亮点,充分挖掘各类资源之间的关联优势,引入多元化开发、经营模式,建设良好协调机制,构建以特色休闲农业为引领、多维驱动和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新格局。提升经营主体从业人员管理水平,推进有序经营和协同发展,实现资源良性开发和协同创新,扩大乡村产业价值。
二、聚焦“互联网+农业”经营模式,打造区域特色品牌
要从需求侧出发,从农村产业的供给侧进行改革,依托现代化前沿科技,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将农业、农产品生产加工、乡村旅游建设相融合,形成产业协同、区域联动的智慧综合休闲农业项目,打造区域“标杆工程”、特色品牌,提升区域休闲农业品牌影响力、知名度、吸引力。讲好品牌故事,挖掘区域品牌与乡愁文化融汇点,确保抽象元素与具体项目有效融合,满足消费者情感需要。坚持关联带动、三产融合和协同发展理念,以农业休闲项目为载体,完善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生产要素,打造包含食、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条,实现农旅优质资源合理流动与深度融合,推进品牌的特色化、内涵化和标准化,打造有深度、多元化的区域品牌。
三、重视“农业+科普”多元效益,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
不论是休闲农业,亦或者是乡村旅游,要始终抓住文化这条主脉,只有文化浸润其中才能保证其旺盛生命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外延不断扩大,加大传统农村文化科普和现代技术融入的现代农村文化科普,这样既可以向大众展示传统、复兴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又可以用科普的形式介绍前沿科技在现代农业的应用场景、打造透明地域品牌,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维护、文化延续的多元发展目标。“农业+科普”多元发展模式拓宽了休闲农业在农业、文化、旅游、科普等方面有效路径,延伸价值空间,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全面融合。
四、融入智慧休闲农业趋势,推进农文旅发展创新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下,要因地制宜以创新驱动作为发展动力,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引入现代理念,提高智慧休闲农业项目融合水平,持续优化项目布局和产业结构,扩大产业附加值。提高从业人员绿色生态意识,确保乡村资源规范开发、合理应用,顺应时代绿色发展趋势。
五、政府部门要搭好台,唱好戏,形成高效稳定的联动机制
政府应明确职责,切实解决休闲农业深度融合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可以形成政府先期基础投入、企业市场化运行和乡村合作社运行的多方联动机制,构建利益权属明晰的现代利益联结机制,增强智慧休闲农业项目自我造血能力。以“互联网+旅游+科普”形式,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夯实现代农村建设基础支撑,推进县域城乡融合联动发展,确保商洛地区智慧休闲农业发展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项目名称:陕西省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研究计划项目
项目文件号:陕科协发〔2019〕普字21号
作者简介:王刚,男,汉族,民盟盟员,教授,博士,西安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数据、物联网、电子商务、数字经济。
张子龙,男,西安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马西平,男,商洛市商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