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基于西安实施垃圾分类效果与提高市民科学素质的调研与思考
  垃圾是城市发展的附属物,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生活垃圾产生量的增速一直居高不下,城市生活垃圾堆积如山,垃圾围城现象越来越普遍。随着2018年西安市常年居住人口突破1000万(数据来源于《西安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城市生活垃圾持续巨量增加。西安垃圾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居民日常生活垃圾,道路、商场等公共区域垃圾,企事业单位产生的垃圾。《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19年9月1日开始实施,标志着西安市生活垃圾正式进入“分类时代”。《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批准,已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主要从规划与建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运输与处理、减量措施、监督管理等方面对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进行了规范。《办法》规定:“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应分类投放处理。”但市民和单位做对了吗?目前市民文明素质不高,垃圾分类意识还未养成,分类投放准确率还不高。特别是街道、公园、广场、商场等无人监管的公共场所,分类情况更不乐观,虽然社区垃圾在运送的过程中,会有两次分拣,垃圾运输车的混装挫伤了市民的积极性,其负面影响较大。基于以上背景,我们从西安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存在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入手,选取了垃圾分类在居民小区和公共场所的差异,问卷反映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通过走访垃圾处理站点以及负责人员,收集了落实垃圾分类制度的建议与看法,以获取基础的研究资料,对于西安市垃圾分类的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建议与改良方案进行探究,以期能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实施、管理与建设提供参考。
  从实地查看和调查结果看出,虽然市民垃圾分类意识普遍提升,但西安生活垃圾分类推行进展情况却不乐观:一是虽然用颜色标识了用于分类倾倒的垃圾桶,但在垃圾输送过程中仍是“混装混运”。二是垃圾处理方式单一,一些居民小区物业对分类管理人的责任认识不清,对于垃圾分类工作重视不够,仅仅做了前期宣传和设施配备,对入户宣传、引导监督和管理机制建立等未及时跟进。三是从居民角度看,对垃圾分类还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政策宣讲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四是市民的参与度较低,垃圾分类意识不足,监管不到位等。上述问题导致垃圾分类在源头上无法更好得到控制,从而影响了垃圾的准确投放,使垃圾分类效果大打折扣。虽然市、区(县)在垃圾分类上做了很多工作,但综合“垃圾倾倒”“垃圾运输”“垃圾填埋”三个环节来看,在生活垃圾分类上前期工作实际成效急待提高。通过借鉴学习世界垃圾分类先进国家的经验,结合实际情况,针对西安生活垃圾分类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我们认为西安市的垃圾分类工作要做到准确投放,需要市政府下大力气,拿出“铁腕治霾”和治理“车让行人”的决心,统一思路,明确方向,细化措施,在城管、环卫、街道办各部门之间形成合力,充分利用新技术高科技手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大力提高广大市民科学素养,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垃圾分类的难点——准确投放问题就会被破解。我们认为在后续的垃圾分类管理工作中,还需要认真扎实做好以下工作: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把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市、区财政投入,保障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资金投入,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系统,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有效覆盖。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定期公布考核结果。一是要完善法律法规,落实政策措施。二是生活垃圾分类必须始于制度设计。三是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上,实行“网格化”管理,做到“七个到位”。四是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上要解决好具体问题。五是推进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市场化,公开招标引入专业化垃圾处理服务公司。六是探索与创新,构建人工智能模型,在交互技术下将人工智能运用于垃圾分类收集过程中,重点是垃圾分类源头的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构建“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为垃圾分类提供技术支撑、数据支撑和管理支撑,使垃圾分类更容易、操作更简单,力争物尽其用,真正让垃圾成为再生资源,建设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问题,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努力,让我们在垃圾分类这件事情上,能够走得更远,创造更大的利益,做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让垃圾真正的成为我们的再生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让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产业也成为我市的一大经济产业。让我们的家绿水长绿,青山永在,大美西安。
  因此,通过对西安实施垃圾分类效果与提高市民科学素质的研究,我们提出整改建议与处理方案,以期能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实施、管理与建设提供有益参考,为西安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陕西省提升公众科学素质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0PSL014) 西安市新城区老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 张兴权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