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发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提到两组数据,引发社会关注。即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
总和生育率(totalfertility rate,简称TFR)也称总生育率,是指该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通常,人口学界将总和生育率2.1作为世代更替水平,将总和生育率低于2.1视为低生育率的门槛。从1992年开始,我国总和生育率低于2.1,至今已近30年。
■七普数据较以往更接近实际情况
对于生育率的数据,以往专家们一直认为,人口调查中对生育率的直接汇总数据可能存在一定误差。
2015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公布的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报道称,中国2015年总和生育率仅为1.047,这个数字不仅比日本全国水平低,甚至比东京的城市生育率还低。
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回应称,过去十几年来,无论是1%人口抽样调查,还是1‰人口抽样调查,直接汇总调查数据得到的生育率水平一直偏低,这是人口学界共知的常识。1.047的生育率水平正是根据2015年1%抽样调查直接汇总得到的数据,未经任何调整和修正,显然也是偏低的。
总和生育率是通过出生人口数量与育龄妇女数量之比计算出来的。如果以1.05的总和生育率推算,2015年的出生人数只能是1100多万。而实际上国家统计局2015年正式公布的出生人数是1655万。
为什么出现这么大的误差呢?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翟振武撰文解释,这和调查方式有关,也与中国具体的情况有关。首先,无论哪个国家,人口调查得出的出生人数或0岁组人数,都可能比其他年龄组存在更多的漏报,精确度不高,这是人口调查方式(入户调查)的通病;第二,中国人口流动规模巨大,更难以采集到0岁孩子的准确数据;第三,由于担心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受到处理,很多政策外出生的孩子被瞒报。所以在多数人口调查,包括人口普查中,出生孩子数是最不容易调查准确的项目之一。“如果调查到的出生人数或0岁组人数严重偏低,根据出生孩子数所计算出来的总和生育率自然会严重偏低。”
不过,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总和生育率数据可能不会重蹈五普、六普以及2015年1%人口调查的覆辙,1.3的总和生育率可能十分接近实际的水平。
中国传媒大学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博士后王小宁表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漏登率仅为0.05%,这说明普查数据具有很高的质量。七普采用电子化数据收集的方式,允许采用互联网直报的方式收集数据。此外,很关键的是,与以往历次普查相比,七普利用了行政记录(如公民身份信息)和大数据对普查数据做对比核查,这对获得高质量普查数据十分重要。
这个数据相对比较准确,随着数字化技术应用,普查数据准确性更高,参考价值也更高。国家统计局在发布会上公布的2020年出生人口数字1200万也和国家卫健委系统的住院分娩数比较接近。
■生育推迟可能影响时期总和生育率
值得注意的是,用时期总和生育率来衡量真实的生育水平仍然有一些局限性。人口普查数据是基于一个时间节点上的数据,是一个断面数据,1.3的总和生育率反映出的是基于一个时间点上的生育水平。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匡时解释,国家统计局每隔十年做的普查以及每五年做的1%人口抽样调查直接汇总的总和生育率是“时期总和生育率”。“‘时期总和生育率’是一个假想队列的生育水平,通俗点说,时期总和生育率并不反映真实的生育水平。真实的生育水平只有等育龄妇女度过其育龄期才能知晓。”
黄匡时强调,不能直接采用时期总和生育率这个统计指标来反映真实的生育水平。因为时期生育率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比如生育年龄推迟就会产生时期效应,导致时期生育水平常常低于终身生育水平。
举例来说明,出生1984年的育龄妇女以往可能在25岁时结婚,26岁生育第一孩,可是由于升学、工作变动、迁移、购房、夫妻异地等很多因素导致结婚年龄推迟3年,到28岁结婚,然后29岁时生育第一孩,由此导致2010年的时期总和生育率受到婚育年龄推迟的影响而偏低。当然,这并不意味着2013年时期总和生育率一定会高,因为婚育年龄推迟通常会在相邻出生队列中相继发生,由此导致一段时期内的时期总和生育率都偏低。
■总和生育率1.5左右是一条“高度敏感警戒线” 2016年,原国家卫计委曾对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效果做出评价,判断2016年出生人口将超过1750万,与政策出台时的预判基本吻合;同时政策累积的生育势能还将进一步释放,判断中国当前总和生育率为1.6左右。
国务院《“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要从当时1.5-1.6回升至1.8左右。2016年,得益于全面两孩生育政策调整,生育势能被释放。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公报数据显示,根据住院分娩活产统计,2016年全国新出生婴儿数为1846万人,比2013年增加200万以上,总和生育率提升至1.7以上。
但2017年开始,出生人口数字就开始减少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比2016年公布的1786万少了63万。原国家卫计委的数据也呈现类似趋势,2017年全年住院分娩数为1758万,比2016年的1846万减少了88万。2017年也是自我国20世纪8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首次出现二孩占比(51%)超过一孩占比(42%)的年份。
从实际数据看,2018年后出生人口数字回落明显,为1523万人,较2017年减少200万人。2019年全年出生人口为1465万人。最新公布的2020年出生人口数为1200万,又较2019年减少了265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末,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中,民政部部长李纪恒撰写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一文。文中表示:“目前,受多方影响,我国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
从历史和国际社会经验看,总和生育率1.5左右是一条“高度敏感警戒线”,意味着人口进入低生育率的时代。
“1.3的总和生育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黄匡时表示,未来首先还是要继续长期观察,第二要看看孩次结构的问题,看看怎么有针对性地去配套政策。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调查,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子女数为1.8,只要做好相应的支持措施,实际存在的生育潜力就能发挥出来。”宁吉喆说,1.3的总和生育率可能会维持一段时间,未来还是要努力尽可能优化生育政策,出台一些鼓励生育的政策,将总和生育率提高到1.5,提高到1.8已经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了。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