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闻其踪
2016年,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位朋友发了一种从未见过的植物的照片。说来话长,这位朋友是学习汽车驾照时认识的,他家住旬阳县,有时会上山采药,得知我在安康市林学会工作且对动植物很感兴趣后,便相互加为好友以备交流之需。从照片上看,这种植物为矮小草本,匍匐生长于岩石之上。喜生长在悬崖的阴暗处,不喜欢直射阳光,依靠沟里溪流水面反射光线生存,过去生长较为旺盛,近年来沟里溪流水量减少,加之外地有些药农药商前来采挖收购,如今数量及其稀少。
通过初步判断,我认为这种植物为蜈蚣兰,是一种珍稀的兰科植物。据资料记载,蜈蚣兰目前仅发现于河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四川,在陕西省尚没有发现。如果照片能够核实,那么蜈蚣兰就属于陕西省新记录植物,其分布范围得到扩大,对植物区系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我将这一情况向安康市林学会陈余朝理事长进行汇报,结果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当下表示要和我们一起去现场核实。近年来,学会在安康市科协、市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由陈余朝理事长带头,一直致力于资源保护、科普教育、科学研究、林技推广等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学会。加入学会以来,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受益匪浅,这次又得到了学会的全力支持,感觉干劲十足。
始窥其姿
因朋友常年在外务工,直到2017年12月份,我才约到实地核查的时间。于是,陈余朝、赵宝鑫(学会秘书长)和我一行三人,驱车赶往旬阳县,后在朋友的带领下,终于到达了蜈蚣兰所生长的山沟。山沟甚为狭窄,两边皆是高耸的峭壁,沟底已被改造为水泥渠,水量甚少。
“就在那里的岩石上!”,顺着朋友所指,我们看向半山腰的位置,那里向上是陡峭的崖壁,往下是茂密丛林,而因为蜈蚣兰植株较小,远距离根本看不到。朋友知道长时间无人上去,必然是荆棘丛生,提早就带了砍刀而来,他在前左右挥砍,我们紧随其后,四肢着地爬行而上,终于到了指定位置,却并无所见,朋友伸手一指,方才发现蜈蚣兰就在身边。
蜈蚣兰太小了,依靠发达的气生根贴着岩石生长,几乎不需要土壤,绿色的叶子左右横生,称作“蜈蚣兰”颇为形象。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蜈蚣兰植株,接下来记录生境、多角度拍照、采集标本,都是学会会员最熟悉的流程了。
终赏其美
经过现场核实后,我便代表学会撰写论文,对这一个新记录进行公开报道。稿件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专家吴振海老师初审,他对这一发现表示肯定,但建议观察到花后再予以发表。花作为植物的生殖器官,是更为准确的鉴定要素,我们对吴老师的严谨表示敬佩。
然而,观察蜈蚣兰的花并不容易。首先朋友告知从未见过其开花,其次《中国植物志》上记载花期是4月份,而蜈蚣兰分布地——浙江的好友反馈为7月份。要知道,每去一次,都需要耗费很多精力和资金,我们反复论证,并争取时间,终于在2019年7月底再次踏上了探索之旅。
这一天雨后方晴,学会一行四人驱车前往蜈蚣兰所在地,一个小时后我们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原本凹凸不平的乡村土路在雨后变得泥泞不堪,我们缓慢地通过一处又一处积水,却被最后一处大水潭拦住去路。这处积水水面宽阔,水深难测,向前,车辆可能抛锚水中,向后,再来就不知何年何月了。犹豫间灵机一动,我们将车移到路边等待,待当地几个车辆顺利通过后,才沿着走过的路线前行,尽管水深,但总算有惊无险,顺利通过。
到了山脚下,第二个难题摆在我们面前:通往半山腰本来就没有什么路,而此时正值盛夏,灌草茂盛,枝叶交错,想要上去十分困难。经过商量,由我先上山,其他人负责指挥方向,如果我发现蜈蚣兰有花再让大家一起上,以免浪费气力。夏日的林下,枝桠密布,闷热无比,我用力拨开挡在面前的树枝,从缝隙中强行挤过,手脚并用,艰难爬行,衣服被汗水全部浸透,身上红色划痕一条接一条。然而,当我到达半山腰,大喊一声:“看到花啦”,这些辛苦都不算啥。同行闻讯而上,亦是汗流浃背、伤痕累累,但我们都全然不觉,一起拍照,一起惊叹。
蜈蚣兰植株本来矮小,花就更小了,但十分精致,仿佛造物主在创造时为它多花了许多心思一般。花呈淡淡的粉红色,一朵朵小花高高地孤立在点缀着些许绿色苔藓的岩石上,竟然散发出冰清玉洁的气质。“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正是如此啊。
通过再次现场核实,我们确定这种植物就是蜈蚣兰,是陕西省植物新记录,并证明《中国植物志》记载有误,花期应为7-8月。
目前,我对论文进行了修改,《陕西林业科技》已同意刊用,这将是学会的一个小小的新成果,也是学会和我近年来不断努力,共同成长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本文获得“我与学会共成长”征文一等奖
征文活动由陕西省自然科学学会研究会、陕西科技报社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