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从“何错之有”到“只差一点儿”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孔子之言评价自己的住所——“何陋之有?”可见,他的陋室不管在别人看来陋还是不陋,在自己看来,着实不陋,且自有一番天地。
  课堂上,学生的好多想法,会有“何错之有”的感觉。在“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除法”一课的练习环节,就出现了“何错之有”的一幕。
  一名学生板演时,将160÷30的结果计算为商50余10。
  师:这么做,对吗?
  做题学生肯定地点头,其他学生纷纷表示:“错啦!”
  师:(微笑)竖式中,商5时,应该写在哪一位?
  生1:商应该写在个位上。
  生2: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30除,所以商要写在个位上。
  这名学生的答案显然是错误的,可我却真切地看到她从讲台走回自己的座位时,一脸的不服气。她在坚持什么呢?她的计算过程中有什么玄妙让她如此“固执”?课后,我找到了她。
  生:我认为我的算法简便,160÷30,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有一个零,我给它们同时缩小,各去掉一个零,不是就可以看作16除以3吗?这样竖式中,商不就要写在6的上面吗?
  师:(微笑)哦?这我真没想到,你这么想确实是对的。能想到简便的算法,太棒了!按你这么说,商不应该是5吗,为什么结果是50呢?
  生:(着急)竖式里16减15等于1,要把个位上的0移下来,10不够30除,要补一个0占位!
  师:为什么要把0移下来呢?
  生:因为1在十位上,1个十啊!
  师:说得太棒了,看来数的位置很重要。这里的余数1表示1个十,那这里的16和3分别表示多少呢?
  生:16表示16个十,3表示3个十。
  师:把160÷30看作16÷3计算,对于16÷3的竖式计算而言,得出商5余1的结果时,算完了吗?
  生:算完了。
  师:看来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商没变,哪一项变了?
  生:余数缩小了。
  师:瞧,你多了不起!这道题余数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你却没错!
  生:(不好意思)可是商却错了。
  师:是啊,差了一点儿,就错了。这个错误让你明白了什么?
  生:都是简便惹的祸。
  师:哈哈,想到简便算法是非常了不起的。你只是在算完之后又多算了一步,所以错了。虽然遗憾地错了,却明白了更多的道理。什么样的题目用这种简便算法,会非常简单?
  生:(略作思考)150÷30,没有余数时,用简便算法非常简单。
  这名学生一开始的计算理由很充分,在她眼中,她的计算过程“着实不错”。是啊,何错之有?160÷30看作16÷3,应用了商不变规律,无错;10不够30除,需要商0占位,亦无错!可是结果却错了。
  差错就是差一点儿,所以错了。那么,学生看似每一步都无错的计算过程中“差了哪一点儿”呢?
  从数学的角度看:我们发现她的计算可以看作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商5时,她利用商不变规律,把160÷30看作16÷3去计算;后半部分商0时,又把16÷3看作160÷30去计算,所以这中间就产生了矛盾。差了这一点儿,计算结果就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
  怎么办呢?余10是正确的,当学生明白了余数是1个十,自然会想到被除数是16个十,除数是3个十。通过不断追问“为什么”,学生逐渐明白了道理。
  课堂中,学生的差错随时会冒出来。那些差错一定是学生对题目独特的解读。面对学生的“何错之有”,我们需要智慧,让学生感知“差了哪一点儿”;我们需要情怀,帮学生欣赏“不错之美”;我们需要给学生时间,让他去品味错误背后的正确;我们需要给学生机会,让他去思考“正确”背后的错误。
  从这个角度讲,差错,是需要被尊重的;差错,是需要被鉴赏的;差错,更是需要被指引的。

(闫彩燕)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