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导师的笑声
李道新
  我也不知道通读了母校西北大学发布的《沉痛悼念赵俊贤教授》的讣告多少遍,但我终于意识到,我已经永远失去了我的导师,失去了我事业中最需要感恩、精神上不可或缺、生活里值得依靠的亲人。但在泪眼朦胧中,脑海里回荡的全是导师叫我名字的声音,还有那些响彻云霄的爽朗笑声。
  32年前,导师收留了孤独的我。那时我已经没有了父母双亲。我还清楚地记得去导师家的第一天,导师看着面黄肌瘦的我不断地说:“要多吃饭”,师母则一遍一遍地往我碗里夹菜。我想,家可能就是这个样子的:有了父母的关爱和期待,孩子就不会在外面流浪了。
  导师带领我们一边学习知识一边练习写作,也彻底地终结了我的精神流浪,让我第一次从泌入骨髓般的感伤之情和不切实际的诗人之梦中清醒过来,开始冷静地面对自己的选择,也逐渐懂得了思辩的价值、文学的魅力和历史的意义,他手把手地帮我推开了学术的大门。其实,在跟随导师撰写《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综史》之前,我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是可以做学问的。
  导师不仅带领我们做学问,还向我们展现出了学问可以达到的高度和学者应该追求的境界。这是言传身教,更是润物无声。通过阅读《论杜鹏程的审美理想》,我们不仅获得了作家研究的独特视角,而且学到了如何摆正研究者跟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我记得我是看到过杜鹏程《保卫延安》的部分手稿,甚至跟着导师去过一次杜鹏程家里。通过阅读《中国当代小说史稿》,我们不仅由衷地佩服导师为当代小说写史的勇气,而且特别惊叹竟然可以以“人物形象系列”的方式超越传统文学史述的编年体。我同样记得,在这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里,郑重地登载着导师的整页照片,那是一种多么值得学生们艳羡的荣誉。通过参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综史》编写,我更是有幸地亲历了建构学术大厦的艰辛与快乐,一窥复杂历史的堂奥,得近文字与文学、思想与方法的芳泽。由是播下学术的种子,待学生一代代传承和延续。正是在导师学术的深刻影响下,我选择前往北京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完成的第一部个人专著,就是在模式化研究脉络中展开的专题史研究,获得过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只有我自己知道,在我个人的学术道路上,由批评史、文化史和传播史,以及主体性、整体观和具体化构成的“三史”框架和“三体”观念,到底在多大的程度蕴含着导师学术思想的基因。
  师恩如海。32年来,导师收留了我们这些漂泊无依的流浪者,给予我们学术的生命,也让我们成为对自己的学生和所在的领域有所贡献的人。
  今天,我们再送您一程。愿您在天堂永远安好。我们会永远记得您的呼唤,还有您的笑声。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