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杨塬村:栽下藤蔓蔓结出钱串串

陕西科技报

  “这一剪子一串串,咋说都五六块钱呢。”8月7日,商洛市商州区杨塬村支部书记马刚超猫腰蹲在葡萄大棚里,娴熟地剪着葡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说起现在的葡萄园,还有个一波三折的故事。
  杨塬村人多地少,大面积河滩地只有四五十公分土层。“群众种庄稼,干旱雨涝没有收成。”马刚超说,“养女不算饭钱,要算成本的话,种粮食都赔本呢。”
  农民只有在土地上做文章,才能摆脱贫困。2011年,杨塬村流转土地一百余亩,建设设施大棚蔬菜,并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令马刚超没有想到的是,菜贱伤农的事情得到了验证:“种植的黄瓜西红柿费时又费工,西红柿每筐才卖3块钱,一个工就45块钱。”
  看着一棚一棚蔬菜成熟了,马刚超却紧锁着眉头,采摘需要雇佣大量的工人,不采摘吧烂在地里可惜,好端端的西红柿成了“烫手山芋”。“一年光工资就18万多,经营了三四年,我们三个人每人赔了20多万元!”马刚超苦笑着说。
  思路决定出路。2015年,马刚超带领村民成立了商州区绿洲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将103亩土地转产种葡萄,新建大棚107个,另外还栽植了30余亩樱桃,经过三年科学管护,2018年葡萄园全面挂果。
  “一亩地能剪四千多斤,每斤批发2.5元,亩收入超过10000元。”马刚超说,“目前销路很好,外县客商上门收购,根本不愁卖。”
  据了解,杨塬村葡萄园建成后,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50余人,人均年收入5000元以上。还吸引了商洛市民前往采摘体验,休闲观光。
  马刚超告诉记者,目前全村已建成木耳园80亩,兴办400头养猪场一个,发展中药材500亩,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630元。
  “当初栽下藤蔓蔓,如今结出钱串串。这103亩大棚葡萄,每年毛收入100多万元。”马刚超底气十足地说。

(本报记者 张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