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级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该成果标志着我国已拥有完全自主化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真的要来了吗?它会给民众生活带来哪些不同?
填补400与800公里级之间空白 高速磁浮的下线意味着除日本外,中国也具备了提供填补世界交通运输系统谱系中,居于高速轮轨系统时速400公里级和民航系统时速800公里级之间速度“空白区”的新型交通系统的全部能力。
发展高速磁浮的设想始于1905年。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一直到本世纪初,中国在陆路高速大容量交通领域一直存在着高速磁浮和高速轮轨“两条路之争”,二者在中国几乎同时起步。
目前,国际上主要的磁浮系统制式有常导电磁悬浮、低温超导电动悬浮、高温超导钉扎悬浮、永磁电动悬浮、低真空管道高速磁浮等。
在大力发展并全面形成我国自主的高速铁路技术、产业和大规模路网建设与运营能力的同时,我国对高速磁浮技术的研发始终没有中断。
从“十五”到“十三五”,科技部通过国家科技计划持续立项高强度支持高速磁浮科技创新,逐步形成了时速从80公里到600公里的全谱系磁浮交通系统技术和产业化能力,基于常导电磁悬浮机制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系统则是持续20余年的“中国结晶”。
从技术成熟性、体系完备性、系统安全可靠性、运营经济性、环境友好性、绿色化程度、产业链完整性等方面综合来看,时速600公里常导高速磁浮也是目前以及可预见的将来全球范围内唯一可实现工程化商业应用的新型交通系统。
距离满足一种交通运输系统应具备的起码条件,即“安全有保障、经济上合理、系统技术经过验证并且具有足够高的成熟度”,还非常遥远,需要经过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长期发展和体系化创新。
高速磁浮交通7阶段已过半 对老百姓而言,在大范围空间范围内择业、就业、生活、出行就具备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
从短期看,时速600公里常导高速磁浮更是促进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尽快落地见效的“利器”。
高速磁浮交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遵循大型系统工程创新研发流程。系统工程研发流程需要经历基础理论研究-原理样机研制-系统工程技术研究-工程样机研制-线路试验优化-示范工程考核-商业运行产业化7个阶段。
高速磁浮交通的研发流程也应遵循技术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在常导电磁悬浮技术方面,我国已拥有全套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化方案,完成时速600公里全系统工程样机研制,实现低速牵引运行和系统联调,具备筹建高速试验示范线并开展达速试验的条件,亟须建成高速磁浮试验线和示范运营线以推进该技术高速线路验证及优化,完成该技术实现商业运用的“临门一脚”。
基于系统工程创新研发流程原则和技术发展需求,建议在2021~2025年间,建设时速600公里速度级系统试验示范线,并开展线路试验和系统优化;在2026~2030年,建设运营示范工程,实现首条干线的商业运营,开展适应性技术研究。
(贾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