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红色科技故事
毛泽东与《沁园春·雪》

  7月22日,本报记者参加了《赓续红色基因 再走转战陕北路》主题宣传活动。每到一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都被革命前辈的英雄壮举所感染。特别是榆林市清涧县袁家沟村,《沁园春·雪》的诞生地。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述,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艰苦岁月的年代……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历经劫难走完长征,胜利到达吴起镇,从此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便扎根西北。然而,当时的陕北地瘠人贫,红军的军需补给出现严重困难,继而又面临蒋介石的“追剿”。为了巩固和扩大西北革命根据地,并以实际行动表示抗日的决心,中共中央决定以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队的名义东渡黄河进行东征,东征的准备工作选择在清涧县境内进行。
  主力红军出发后,毛泽东和红军总部机关人员于1936年2月5日到达清涧袁家沟村。袁家沟村位于清涧县城东140华里处,坐落在两山之间峡谷里,一条小河由北向南流去,把村子分成两半,是便于防空和隐蔽的好地方。这里,于1928年就建立了共产党组织,群众基础良好。
  毛泽东到达袁家沟的当天,天气阴沉,十分寒冷。2月6日晚上,陕北大地普降瑞雪,一片银装素裹。2月7日,是农历的正月十五,毛泽东披着蓝布棉大衣,柱着木棍,领着秘书向导和警卫等踏着皑皑积雪,亲自到黄河岸边视察敌情。当毛泽东登上高家坬塬时,即刻被覆盖四野的壮丽雪景所吸引:目之所及,万里雪飘;足之所至,千里冰封。向东远眺,是洁白素雅的晋西高塬,向西远眺,是冰封雪盖的秦北高塬;俯看是波涛冰封的黄河。面对银装素裹的北国风光,联想到从秋收起义以来一路的艰难困苦,毛泽东不禁感慨万千,诗兴盎然,一首雄视千古、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沁园春·雪》在胸中酝酿、呼之欲出。按耐住胸中激荡的诗情,毛泽东接过黄秘书递给的望远镜,对黄河对岸地形、敌情等进行了仔细侦察。随后,又向向导仔细询问铺子沟渡口的地形、水情等情况,并要求秘书做了详实的记录。
  返回袁家沟的夜晚,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毛泽东盘坐土炕,在白育才家那张小书桌旁伏案疾书:“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笔落诗成,已经夜深人静,毛泽东酣然入睡。
  翌日早晨,黄秘书不经意间看到了散落在小书桌上《沁园春·雪》,消息不胫而走,这首千古绝唱的词作,开始在中央机关和红军队伍中广为流传。
  1945年8月,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时,应柳亚子要求,亲笔书写了这首咏雪词赠他。后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柳亚子的和词。和词的小序写道“次韵和毛润之咏雪之作,不尽依原题意也”。原作因爱好者传抄,不久即先后被重庆的两家报纸发表,一时轰动山城。

(马 航 本报记者 张 旭)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