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学院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坐落在陕甘宁蒙晋接壤区的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陕西省榆林市,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农、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也是榆林唯一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23年的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为榆林学院。2018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被陕西省确定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
绥德师范学校创建于1923年,2017年经陕西省委省政府批准并入榆林学院,成为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绥德师范红色历史底蕴深厚,陕北第一个中共党团组织在此创建。绥德师范是播种西北革命火种的地方,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了2万余名杰出人才,3位校友成为副国级领导,60多位校友成为新中国党政军高级干部,8位校友担任过陕西省委书记,70多位校友为中国革命英勇献身,学校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特殊而重大的贡献。毛泽东同志曾亲笔为绥师学生题词“奋斗”,习仲勋为绥师题词“革命英才的摇篮”,校友齐心为学校题词“西北革命策源地”。
绥师合并以来,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干部培训、革命史研究功能。2020年招收了第一届公费师范生200名,录取分数线远超一本线。现已建成陕西省干部教育培训教学点、陕西教育干部培训基地,是各单位开展党性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截至目前,今年已接待省内外党性教育培训216批次,5800多人,引起人民网、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学习强国等中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专题报道。与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举办了“绥德师范与中共陕北党组织创建高端学术论坛”,打造了高水平话剧《播火者》,今年“七一”前后在西安、榆林演出8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学校申报的《基于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红色资源的思政课铸魂育人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教学成果,荣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目前正在着力打造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近年来,学校秉承绥德师范红色基因,立足榆林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高等教育的现实需求,坚持转型发展战略,聚焦榆林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陕西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和陕甘宁蒙晋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优化学科布局,不断凝练研究方向,组建科研团队,搭建科研平台。现有省级科技创新团队5个,市级创新团队2个,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平台48个,有力地支撑了学校科研发展。
近三年来承担各级各类课题1200余项,经费超过1.6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共56项,2021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依托项目研究,该校产出了一批高水平应用型成果,解决了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关键性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9 年 ,“ICAUR”发布了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省域科研综合竞争指数,该校指数均值为7.99,在全国693所同类高校中排名第10。
“十三五”期间,发表学术论文3683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1368篇,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470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2件、实用新型专利862件、外观设计专利21件,软件著作权59项;出版学术专著102部;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4项、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1项、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奖三等奖2项、陕西省优秀科普作品奖2项、榆林市优秀科学技术奖一等奖6项;获评榆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17人、获评榆林市青年科技奖30人,获省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200余项。
学校坚持“深化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思路,为了提升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发挥学校人才智力、技术创新的独特优势,增强各县区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集群、就业创业、民生服务等领域的发展潜力。学校先后与佳县、绥德、子洲等地方政府签订校地合作协议,产学研深度融合,部分成果已转化落地。“陕北农业节水综合研究”创新科技团队栽培技术在神木市范围内示范推广2万亩,联合子洲应马安公司培育20万只超细绒山羊种群;与上河集团合作打造30万只湖羊养殖基地,形成超细绒山羊新品系和榆林特色优质肉羊品系。
榆林是陕甘宁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绥德师范是播种西北革命火种的地方,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老区发展需要一所好大学来支撑,2021年,校党委提出2023年学校升格榆林大学的宏伟蓝图,这对振兴革命老区、传承红色基因、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战略意义,是造福老区人民的大事、实事和幸事。学校以追赶超越为抓手,传承百年绥师奋斗精神攻坚克难,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勇攀一座座高峰,奋力谱写着榆林学院科研发展的新篇章。
(鲍亮亮 本报记者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