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因为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推进,人们明显感受到恶劣的环境渐去,也更急切地响应、支持和期盼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在越来越绿的发展底色里感到喜悦幸福。如今,绿色发展引领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科技发挥着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在经济社会与思想文化交织互动中科学文化作用显得更为广泛深刻,公众科学素质愈以显现对公众整体素质以至思想文化更新升华的促进力。历史变革呼唤促进公众科学素质!
一、尊重自然的产业的发展改变着错误生产方式,中华民族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素质彰显时代价值。
经济社会新的历史变革正在发生,立足人与自然和谐的生产发展方式正在取代“以资本积累和经济扩张为导向的全球化生产方式”。卢卡斯·古铁雷斯·罗德里格斯在《中共对生态文明的承诺与担当》(《光明日报》2021年8月1日第12版)中指出:“资本主义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造成了严重破坏,进而威胁到地球的基本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威胁到保证人类生存和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条件。”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公众清楚地认识到长期以来的经济和工业污染,直接而深重的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因此,反对、批评、指责以至对抗污染的言辞举动弥漫世界,但更应点赞的是建言献策、积极应对、负责任地治理。美国作家安妮·狄勒德希望人们认识到自然在人类漫长岁月中不可取代的地位,真诚呼吁人们关心家园、关心发展环境,认清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生命的价值和宇宙的意义,并尽到作家责任——给出人们“简单生活”的出路。对全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发的生态和社会、人类健康问题,比安妮·狄勒德更为激进的德内拉·梅多斯(Donel-la Meadows)等专家学者,于上世纪70年代就关注到当时工业化迅猛发展的国家导致的自然资源枯竭、地球吸收工业和农业废弃物排放能力下降等问题。他们1972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警示人们,如不改变过度消耗则会导致资源枯竭与生态能力的崩溃,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但他们的观点却得到严厉的指责与抨击,因为其观点触及了既得利益者感到满足的模式与格局。
任何历史变革无不有赖于科技发展及与之相伴的思想文化特别是公众科学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中国积极开展全面深化社会、经济和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发展,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决定性贡献。”这是卢卡斯·古铁雷斯·罗德里格斯讲到深化改革与科学技术发展时指出的。保罗·费雷罗谈到中国共产党为促进全人类的福祉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时指出:“如果人类历史上一直存在摆脱匮乏以确保体面生活条件的问题,那么今天的问题则是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尊重自然。”“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应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进思想,充分认识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的公众科学素质对思想文化以至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充分认识促进公众科学素质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思想论述落实落细。
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科技创新释放巨大能量,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模式。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8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强调集中力量攻克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加快构建生态系统整体治理的制度机制,统筹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强系统监管和全过程监管。
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的公众科学素质,愈以显现促进经济社会变革的重大作用。科学素质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中国科协中国科普研究所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中显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至2020年末达到10.56%,超过了既定的10%目标,公民对科技信息的兴趣日益趋高,互联网成为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首要渠道,公民参与科普活动和通过科普场所获取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比例持续增加,公民对科普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趋高,公民更加崇尚科学、理性求实、支持创新。这一切都标志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也标志着公民科学素质整体进入新发展阶段。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科技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深入协同,科技创新正在释放巨大能量,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模式。
三、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公众基本具备科学素质是强国之要。
根据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分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差距不等:2020年,上海(24.30%)和北京(24.07%)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24%,天津为16.58%,江苏为13.84%,三市一省达到和接近发达国家本世纪初的水平,上海和北京接近美国2004年24.5%的水平,天津和江苏与欧洲27国2005年13.8%的平均水平相当;东、中部的浙江(13.53%)、广东(12.79%)、福建(11.51%)、山东(11.47%)、湖北(10.95%)和安徽(10.80%)等省市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在全国总体平均水平(10.56%)以上;辽宁(10.41%)、重庆(10.20%)、河南(10.17%)、湖南(10.14%)、陕西(10.13%)和河北(10.05%)等省市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在10%以上,吉林(9.81%)、江西(9.62%)、四川(9.45%)等15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在5%以上,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依然较为突出。
对于科学素质测评及其结果的认同,还存在可质疑之处。譬如,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比较,中国与发达国家公民科学素质指数差距或应较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在131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创新能力排序中,瑞士66.08%高居榜首,之后的瑞典62.47%、美国60.56%、英国59.78%,再次荷兰、丹麦、芬兰、新加坡、德国、韩国、中国香港、法国、以色列,中国53.28%居第14位,日本52.7%、加拿大52.26%、挪威49.23%、印度35.59%。上述两组数据比较,其一,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公民科学素质指数差距与创新指数差距并非等同,但事实上应密切关联;二是有些国家和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指数比较高、但创新指数比较低,这是不应该的。有的国家或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指数测评结果,时间相距近十年但数据却是一样的。由此可见,前述公民科学素质指标抑或存在可商榷之处。
充分认识、正确分析理解科学素质与公民素质、社会文明进步的关系,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持续大力提升科学素质,实现全体公民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目标,对于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至关重要。面向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担当更加重要的使命。正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所强调的,应围绕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需要科学素质建设彰显价值引领作用,提高公众终身学习能力,不断丰富人民精神家园,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科学素质建设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以高素质创新大军支撑高质量发展;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更好促进人的现代化,营造科学理性、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更好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深化科技人文交流,增进文明互鉴,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公民基本具备科学素质,建设科学文化,是建设科技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抉择,也必然是我们应对历史变革的应有之举。
四、树立科学文化的“新意向”的“意识”和“思想”,促进公民科学素质。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公众素质整体提高,是关于改变思维定式、更新意识、改造思想、升华信仰的工作,是关于人民灵魂深处的革命。马克思说过:“掌握着我们的意识、支配着我们的信仰的那种思想,则是一种不撕裂自己的心就不能从其中挣脱出来的枷锁,同时也是一种魔鬼,人们只有先服从它才能战胜它。”这里马克思讲的主要是一种“人所具有的新意向战胜旧意向的忏悔意识”。这种忏悔意识在世界史上曾是许多民族从失败中奋起的强大动因之一。我们处在科技革命时代,创新发展是新时代最强音,摒弃资本积累和经济扩张为导向的资本主义全球化生产方式“旧意向”的“意识”“思想”,树立科学文化“新意向”的“意识”和“思想”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2016年5月30日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应有“撕裂自己的心”的决心,摒弃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旧意向”的“意识”和“思想”,“从中挣脱出来”,以树立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意向的“意识”和“思想”——科学素质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内涵、具有中华思想文化重视人与自然和谐本质特征的内涵、具有科技革命时代鲜明特征的内涵。科学素质应是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强调科学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的科学素质——这是中国思想文化以至人类关于科学素质的正确发展方向,即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引的科学素质发展方向。
新发展理念指引的公众科学素质发展,是经济社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生历史变革的意识与思想发展的条件。如今,我党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要求我们要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上,务必高度重视并持之以恒地持续大力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全社会行动起来,坚持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好新发展道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广泛深刻历史变革中勇立潮头、建功立业。
(作者简介:丁德科,陕西省科协党组副书记、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发展联盟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