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科学素质:中国思想文化鲜明的时代内涵
丁德科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这是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的。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并实践建设科学的文化,倡导学习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伴随着改革开放,我们迎来科学的春天,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水平持续提高。在科技创新突飞猛进的新时代,科学文化繁荣,公民科学素质发展进入新阶段。伟大时代的科技革命浪潮,广泛深刻地更新着人们的意识、思维、行为,科学素质日益鲜明的表现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时代内涵,凸显其作用与价值。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斗争中对科学文化与科学素质的探索实践。
  重视科学技术、科学文化发展与科学素质促进,是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品格。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党早期主要领导人陈独秀,在上世纪初倡导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自创刊号发表《敬告青年》起,基于自然与生产生活,论述阐发了重视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能力,树立“科学”的“思维”“信仰”“思想”等观点,体现了早期共产党人对科学素质的探索。
  1919年,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响应和拥护新文化运动,传播革命者关于科学技术、科学文化以及民众素质的思想观点,坚定信仰、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充满自信。毛泽东发表在《湘江评论》的《民众大联合》深蕴远见卓识:“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20年后的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在新民主主义政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政治的整体宏阔视野下,阐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即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反映了基于唯物史观及辩证法的科学信仰、科学思想,理性探究、追求真理、乐观奋斗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的科学品质,会通融合的科学方法,开展工作应有的先进文化修养、科学技术知识及运用能力。这是毛泽东关于科学文化以及共产党人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观点。
  “抗战”时期的根据地与解放区建设,生动实践了毛泽东科学文化思想,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努力培养、提高科学素质。具体反映在党中央和基层党政组织的经济社会工作决策中,统筹生产发展与生态建设、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用服务根据地和解放区建设发展。在毛泽东的科学文化思想指引下,延安时期、“抗战”时期创建形成了切实有效、利于长远的科学技术体系与科学技术教育机制,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武衡在《延安时代科技史》中讲到,延安时期科学技术教育,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又强调“给受教育者以必要的知识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规定政治学习只占20%的时间,以80%的时间学习文化和专业知识”,“务使学员的具有崇高的理想,为民族解放,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坚强信念;同时又掌握必要的文化和一定的专业知识,掌握建设边区、建设祖国的才能。”
  二、党的创新思想推进科学文化、科学素质成为中华思想文化鲜明时代内涵。
  新中国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劳动者科学文化水平和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在工业化、现代化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进入新世纪,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呈现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科技创新促进高新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党的创新思想关于劳动者科学文化水平的认识上升到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者素质、公民科学素质的高度。
  2001年6月,江泽民在中国科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国家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从根本上决定着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科学素质的高低,对人们利用知识、进行科学思维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社会生产力和精神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胡锦涛在2006年1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讲话,他指出要坚持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把科技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紧密结合起来,与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起来,使科技创新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处在当下科技革命时代,我们党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等新理念、新思想,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形成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基础前沿领域研究超前推进,原始创新推动重要科技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科技创新体制重大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良好发展,科技领域开放合作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重要的战略地位更为凸显、重要的战略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科技进步来自于党的创新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创新发展离不开劳动者素质提高与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在2016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论述了培育创新人才工作:“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要极大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激励他们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自觉行动。”习近平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党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与公民科学素质提高的创新思想不断丰富升华,从而使得公民科学素质的文化性更为凸显。国家“十三五”“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和远景目标中明确提出“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及与之相关的“国民素质”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关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讲到:“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明确指出我国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人的全面发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丰富发展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内容。党和国家的十三五、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和远景目标文件,为我国科学文化、科学素质的建设和发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使命。
  三、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充分认识科学文化,促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日益显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尤其是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革命,将对思想文化的发展方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响。谈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三个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根本上是面向科技革命和由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说到底是面向科技创新。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发展“科学的”文化,是新时代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而鲜明的方向特征。从一定意义上看,科学文化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提高,在建设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已上升到发生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也必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性工作,事关创新发展大局。进而对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对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进一步增强,将发生至关重要的作用。重要的是,科学文化发展、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必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过去三个世纪经济和工业发展的方式打破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平衡。经济无限度发展,资本指数式积累,为获得最大利润而破坏自然栖息地的行为,严重损害着人类在地球上继续生存的美好前景。”(保罗·费雷罗:《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新历史使命》,《光明日报》2021年6月29日第12版)“新冠肺炎疫情及其引发的危机,要求世界对‘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进行全面的重新思考。在这种反思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各国人民之间的和平与合作等问题都是密切交织在一起的。”(保罗·费雷罗:《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新历史使命》,《光明日报》2021年6月29日第12版)我们应反观人类与自然的危机,立足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充分认识发展科学文化、促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习近平关于发展科学文化、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思想论述落实落细,传承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使命,使其成为新时代内涵里的重要一环,为建设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丁德科,陕西省科协党组副书记、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发展联盟理事长)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