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一秒”的由来

  时间与天文
  由于地球的自转,人们可以看到日出日落,“天”就是这么来的。月亮绕地球的公转形成了“月”的概念。而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它还在绕太阳公转,地球绕太阳一周便是一“年”。由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很早之前人们就以天文现象来确定时间。因此,时间与天文是密切相关的。
  小时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需要将“天”划分为更小的单元,以便进行社会生产并开展各类社会活动。这在世界的许多地方都有过记载。古埃及人一开始将白天划分成10个小时,他们制作了T型日晷,利用太阳对其形成的影子来实现白天10小时的测量。
  分和秒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继续对“小时”做出更精密的划分。古希腊天文学家克罗狄斯·托勒密在其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天文学大成》里将一个圆定义为360度,每度定义为60分,而每分又定义为60秒,这在几何数学与天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人对“小时”进行了不同的分割,但天文学与时间测量一直紧密相关,在十四世纪中期有人将弧度的划分方法直接引入到时间测量中,他们将每小时划分为60分,每分也定义为60秒。
  天文秒
  虽然十四世纪的时间划分已经出现了“分”和“秒”的概念,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较差,时间测量方法或装置难以达到分秒这种精度的分辨率,故“分”和“秒”的概念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直到十七世纪,航海导航中地理经度的确定对精密时间测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个时候的摆钟或机械钟上开始出现了分针和秒针。“秒”最早的正式定义出现在1675年意大利科学家托·李维欧·布拉提尼出版的《世界测量》中,他明确说一秒就是一个“太阳日”的1/86400。
  二十世纪天体测量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天文学家们首先定义了以地球自转为基础的“太阳时”,一秒就定义为一个“平太阳日”的1/86400。后来天文学家们又引入了一种以太阳系内天体公转为基准的时间系统—历书时。1955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将秒定义为1900年1月0日12时回归年长度的1/31556925.975。1960年的第十一届国际度量衡大会(CGPM)上正式采用该结果,并使用了1956年精化后的1/31556925.9747作为秒定义的正式结果。
  原子秒
  量子力学的发展,使一种新型的时间测量装置得以出现—原子钟。1955年,英国皇家物理实验室(NPL)的L.Essen和J.V.L. Parry率先研制出了可操作的铯原子钟。仅仅过了三年,通过美国海军天文台(USNO)科学家W.Markowitz和R. Glenn Hall以及英国NPL科学家L. Essen和J.V.L. Par-ry四人的一起努力,在1958年他们将铯原子跃迁与观测月球运动得来的历书秒相比较,将铯原子跃迁的9192631770次确定为新的秒值。大约在1967年10月13日,第13届国际度量衡大会决定正式采用铯原子跃迁的9192631770次作为新的秒定义—原子秒。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