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秦创原,建设半年创新成果“原上即景”




  9月1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秦创原科技创新元素的炫酷展示,让全国刮目相看了这个具有陕地特色的“秦创原”。
  3月30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正式启动,定位将打造成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源头和总平台,建设成辐射带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和“一带一路”沿线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化、共享式、开放型、综合性科技创新大平台。
  半年过去了,秦创原俨然已成为陕西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战略要地。我们一起来看看眼前“原上”绽放的一道道科技创新“风景”吧!
  ■找需求——全省各地市群策群力积极参与
  根据《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秦创原聚焦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目标,既要高点谋划,又要在细微处找需求。
  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半年工作总结”中显示,共征集各地市(区)155家单位2920项科研成果,65家单位共梳理出人才、技术、政策等方面需求227项。
  省国资委梳理省属企业技术需求116项,其中85项初步匹配了“揭榜挂帅”团队,25项已经开始联合攻关。省教育厅通过举办“秦创原·第五届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展暨校企对接洽谈会”,推介高校科技成果2000余项,20项成果现场成功签约,签约金额达1.45亿元。
  省财政厅出台《陕西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融资担保业务尽职免责管理暂行办法》,引导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省委组织部制定《具体措施》,举办“全省秦创原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专题培训班,推动全省组织系统形成“大抓人才”热潮。省委宣传部、省科协、省人社厅、省工信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统计局等单位发挥各自职能优势,纷纷以不同形式参与秦创原建设。
  各地市更是抢抓秦创原机遇,积极挖掘自身创新要素与秦创原“嫁接”。比如,咸阳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10个、各类科技研发及服务机构57个,落地转化项目46个。杨凌示范区起草了《秦创原农业板块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加快推进种业、果业、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农机装备制造等4个产业创新中心建设。铜川在西部科技创新港挂牌成立铜川创新谷,落地转化126项高新科技成果。榆林与西安交大合作成立榆能集团-西安交大创新研究院;与西北大学成立全国首家碳中和学院和西北大学陕西省碳中和研究院,共同打造秦创原(榆林)碳中和产业创新谷……西安、宝鸡、渭南、汉中、安康、商洛、延安等地市共征集技术需求356项。
  西安交大深入289家优质企业调研,梳理出185项关键技术需求。为安康、宝鸡、汉中、商洛和延安重点企业提出131项科技需求,匹配校内专家团队101人次。西咸新区新增科技型企业132家、科技成果转化企业62家,引入孵化器8家、中介服务机构45家,新增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821家,2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具备认定条件。
  ■搭平台——全面打造创新驱动“驾驶舱”
  秦创原发展需求找对了,创新落点也必须找准。省科技厅全面打造创新驱动“驾驶舱”,启动了光子、高端机床、先进金属材料、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北斗导航、氢能、种业等领域“两链”融合重点专项,已组建4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8个创新联合体。
  5月20日,分别向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先进金属材料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拨付经费500万元;5月25日,秦川机床技术研究院完成股权变更,开始承担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相关任务;5月27日,陕西追光光子产业先导创新中心注册成立;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牵头组建的陕西省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依托平台集聚各类创新资源,着力解决国家和行业“卡脖子”共性技术问题……
  省科技厅按照全省创新资源应上尽上、实现开放集聚和优化配置的要求,实现创新发展全貌感知、创新资源全息掌握、创新政策精准支持及双创服务全面覆盖要求,积极推进秦创原网上平台建设。
  省国资委制定《省属企业进驻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支持政策》,鼓励省属国企发挥带头作用参与建设,筛选出14户企业入驻秦创原。其中,陕建与西安交大共建未来城市研究中心,已挂牌成立;秦川机床联合高校、西咸高端数控机床研究中心及高端齿轮有限公司,已进入注册阶段;陕煤投资15亿元的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将在泾渭新区开工建设;陕西地建、延长、陕汽、陕投等12家国企,已全部入驻沣西新城总部经济园……
  西北工业大学加快推进陕西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的论证建设,与翱翔小镇共同打造成果转化大平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芯微-西电智能影像处理联合实验室等4个校企联合实验室落地;西安理工大学洽谈陕西省智慧建造研究院落地西咸……
  ■强载体——聚焦企业急需引进高层次人才
  秦创原总窗口孵化器集聚态势基本形成,目前已引入西交1896等孵化器6家、弘毅天承知识产权公司等专业服务机构38个。复旦张江研究院、海创汇等10余家孵化载体正在洽谈入驻;长安银行总部落户总窗口;引入深圳开源证券投资公司,发起面向新能源行业的成长基金;与陕西金控合作,推动设立秦创原创新投资、秦创原生物医药、光子产业等基金;推进上交所在总窗口设立工作站……
  省科技厅制定《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系列路演活动实施方案》,在全省举办项目路演活动45场,面向社会推介了百余项优秀科技企业或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得到超过300家(次),包括红杉资本、深创投、深投控、东海富海、中兴聚源、国中创投、盈峰资本等国内头部投资机构的积极参与。在对接的天使计划中,已签订投资合作协议9项,总投资额1.26亿元。
  人才是科技创新第一资源。省国资委从省属企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中,出资7500万元,分别支持秦创原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和种子基金建设。陕投集团已完成规模暂定3亿元的种子基金设立方案。西安总规模40亿元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西安)国中合伙企业,已正式进入投资阶段。咸阳启动成立5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1亿元科技创新种子基金,设立1.32亿元科技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铜川设立2亿元的高新科技成果创业投资基金。西咸新区设立硬科技基金、高校科技种子创业投资基金等7支基金,总规模达16.6亿元,加快推进设立陕投秦创原科创母基金;在5个新城和能源金融贸易区设立先导区,加快载体建设。
  出台《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方案》,筹集财政资金1亿元,按照“人才+项目”思路,每年引进200名左右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科技经纪人及创新创业急需人才,给予每人每年最高50万元经费补贴,连续支持3年。
  ■出政策——构建系统化阶梯化政策体系
  5月21日,秦创原领导小组办发布“秦创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及政策包(总窗口)”,五大类70条措施逾千条政策,助力推动秦创原建设。
  按照《秦创原高校成果转化企业股权运营平台试点方案》,西咸新区正在注册成立成果转化运营公司,实现高校所持成果转化企业股权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简化高校成果转化流程,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出台《陕西省瞪羚企业培育认定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瞪羚企业培育、认定、管理,引导各地壮大瞪羚等高成长高科技企业群体。
  省教育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将成果部分所有权在转化前赋予成果完成人(团队),探索长期使用权改革,建立健全离岗创业制度和弹性学制,着力破除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障碍;省财政厅制定《陕西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参股种子天使基金管理办法》;省知识产权局出台《陕西省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实施方案》等。
  全省10个设区市均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落实举措和配套政策;同时鼓励各地市、政府部门、创新主体、平台(园区)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逐步形成多层次、多维度、全社会协同的“1+N”政策体系,共同推进秦创原建设。目前,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已挂牌运行,并制定了政策包兑现流程实施细则。
  上半年,全省24个高新区新增注册企业1.71万家,同比增长61.97%;出口总额965.13亿元,同比增长27.07%;净利润685.14亿元,同比增长22.75%;实际上缴税费总额738.04亿元,同比增长18.09%。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8567家,同比增加70.86%。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769亿元,同比增长40%。
  下一步,秦创原承载着奠基开路的重大使命,继续知重负重、砥砺前行、只争朝夕、真抓实干,加力加速推进陕西创新驱动发展,为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谱写新篇章!
  

(本报记者 周 励)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