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上,一个小男孩缠着妈妈一连问了好几个问题。什么“太阳大还是地球大”“太阳离我们有多远”“人能不能到太阳上去”“高铁为什么开得这么快”等。妈妈很耐心地回答着,有时还在手机上查询答案告诉孩子。母子俩的一问一答,让整个车厢充满了温馨。
看到这个场面,我不禁想起了课堂现场。孩子小时候这么喜欢问问题,为什么长大进了课堂却变得沉默了呢?
许多学生对于课上老师的提问就是“害怕”。奇怪的是,不少老师对学生的沉默寡言也有“害怕”的感觉。学生害怕的表现是躲避教师目光,保持沉默。老师害怕的表现是赶快过了这一关,哪怕自己回答也成。所以,我们经常会见到课上教师自问自答的情形。可见,两个“害怕”碰在一起,教学就会向糟糕的状态发展。
好的教学也有沉默,但那种沉默是对高阶思维的挑战,是一种冲刺前的宁静。一旦有一颗流星划过,立即会有好多星星闪烁,最后形成一道道解决问题的光芒。
沉默有消极的沉默,也有积极的沉默。消极的沉默是回避,最终的结果还是沉默;积极的沉默是沉浸在思考之中,最终是要“爆发”的。
除了设计好的问题,好的提问态度、提问时机、提问方式等也很重要,尤其是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更重要。小学特级教师斯霞曾说,“不能因为学生问得幼稚而不予回答,不能因为学生问得离奇而随便搪塞,更不能因为自己工作忙而责怪学生多嘴,要鼓励学生探索好学的精神”。
(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