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先贤探油田之艰 我辈扬正气之继
  1949年,中国原油产量12万吨,原油加工17万吨,化学工业总产值仅为1.77亿元,这是新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全部家底。2020年,中国原油产量近1.95亿吨,化学工业总产值破万亿美元,如今的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化工生产国。
  从艰难起步到“石油自由”,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一,这70多年来的巨变,离不开千千万万笔耕不辍搞研究、披星戴月做勘探的中国化学工业科学家,他们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们用坚韧燃起火种,让化工科研的薪火代代相传。
  即使泪流满面、压力积身,即使荆棘遍布、前路不明,即使外国封锁、技术制裁,他们从未想过停下。从他们的故事里,我看到了:国家优先、科研优先,小我不足挂齿、困难不足挂齿。学以致用,用知识报效祖国,这是他们的使命。
  ◆走热忱报国之路 悟幸福奋斗之美
  “芙蓉玉立,水面清圆”,说的正是北大才女杨芙清。她和她的计算机科研成果为我国石油勘探事业做出过卓越的贡献。“我一心想考到北京,到毛主席身边去,成为华罗庚那样的数学家,为国效力!”从数学领域到计算机领域,从北京到莫斯科再到北京,从机房到大庆油田再到机房,凭着满腔爱国热情和勤思好学善于钻研的劲头,杨芙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可能。
  20世纪60年代,杨芙清第二次留苏回国,正值我国大力发展石油勘探能力时期,能源行业急需先进的计算机来处理大量的地质勘探数据,发展高性能计算机迫在眉睫。面对西方严密的技术封锁,1969年12月,国务院正式向北京大学下达研制每秒100万次大型计算机150机的任务,杨芙清成为该科研团队的一员。
  无资料、无经验、无支持,当时团队里很多人连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都没见过。在杨芙清看来,任务固然艰巨,可这也是一个自主创新的好机会。“国家需要的,我就应该去做,而且要做好。”杨芙清硬是凭着报国的热情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带领团队不断攻关。她参与编写指令系统文本,上百条指令每一项都要十分精细,容不得半点马虎。写完需反复修改,设计出一版、二版、三版直至最后定稿,杨芙清自己都不记得熬过了多少个日夜。艰苦奋战一年多,150机整套操作系统软件终于问世。
  但这还不是最终的胜利,150机的硬件尚未调试完成,这又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为争取时间,杨芙清和编译系统组马不停蹄地奔赴大庆油田,他们要在大庆油田现有的108乙机上编写一套仿真程序,对150机的硬件进行模拟。十几个人,除去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在工作。大家昼夜倒班,每人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仅用23天成功调试108乙机上“百万次”多道运行操作系统。而按常规来说,完成这个调试至少需要半年。
  1973年的一个清晨,杨芙清在机房里工作一夜后,嘹亮的《东方红》乐曲从150机传出,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研制成功。
  国之所需,我之所向。参与并见证了我国石油勘探数字化第一次革命、不懈奋斗在报国路上的杨芙清说,“爱国是本分,奋斗是幸福。”她从未在干涸的山川处绝望,也未曾在汹涌的巨海中落幕。为了家国事业,为了人民幸福,她永不退缩。
  ◆勘华夏辽阔之土 酬为国探油之志
  “即使是春风都不经过的玉门关,我也要来这里扎根,要把它攻克!”1945年,国立西北大学地质系毕业的田在艺主动申请到荒凉艰苦的玉门油矿工作,从此与石油结缘。为了让中国尽早甩掉“贫油国”的帽子,田在艺从玉门到克拉玛依,从大庆到大港,从江汉到扶余,哪里有石油他就把家安在哪里。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生产严重缺油,当时最大的玉门油田年产量不过10万余吨,直至1953年全国原油产量也只有43.5万吨,仅能满足社会生产需求的三分之一。1955年,田在艺调至新疆克拉玛依。“大家在野外一边调查,一边讨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我和勘探队伍把那一带都走遍了。”白天,他们要顶着炎炎烈日观测自然现象,依据实际测量绘图,在水池里捞沙子,观察是否有油砂;晚上,要根据白天收集到的数据、样本,不断讨论、分析和总结。当时这里并不被苏联人看好,也并不符合地质学界普遍认同的“背斜构造圈闭油藏”的概念。但田在艺从不人云亦云,他们摸清楚了那里的每一寸土地。1955年10月,克拉玛依“黑1井”在钻至地下620米时喷出原油。
  1960年春节刚过,田在艺举家从新疆奔赴大庆。广袤的松辽盆地,勘探面积大,气候恶劣,加上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短缺,条件十分艰苦。田在艺没有退缩,一个窝窝头、一碗野菜汤下肚,在冰天雪地里抓紧作业。为了尽快摸清楚地下结构,田在艺带领团队扛着压力计、钢丝绳走20多里路,光进行地层对比一项,每天要对比300多层、计算3万多次。就这样,他们仅用一年多就探明了一个大油田的面积和储量。
  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使中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对我国实现石油基本自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982年,田在艺因“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成为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获得者之一。
  几乎踏遍华夏的每一寸土地,一生扎根石油勘探事业,田在艺却谦虚地说:“我自己只不过是融入祖国建设洪流的一滴水。”田老是千万油田勘探人的缩影,也是我国历经波折的油田勘探史的缩影。
  ◆先贤探油田之艰 我辈继前业之义见微知著。
  
两位科学家的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中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脉络,既感人至深又振奋人心,这是他们个人的奋斗史,也是中国的发展史。“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面对空白,他们乐于填补、勇攀高峰;面对机遇,他们敏锐洞察、巧抓时机;面对困难,他们集智攻关、潜心研究。他们从不怕背后有猛虎,前路有泥泞,他们始终怀着乐观的态度、执着的品质,胸怀祖国、奉献社会,将一腔热血挥洒在他们注入深情的土地上。
  这些科学家留给后继者是遍布各个生产领域的累累硕果,启迪青年人如何在新时代实现人生价值、报效祖国。少年兴则国家兴,少年强则国家强。带着先贤留下的启迪和鞭策,作为还在大学校园求学的青年,我们又该怎么做?
  要立“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之志。作为民族复兴的生力军、强国建设的续写人,我们要有对党忠诚、为国争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学习目标,在个人发展规划中厚植家国情怀,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践“勤学勤思、求真求实”之行。刻苦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自己求真探究的思维方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知识理论硬本领。要聚“时代先锋、青春担当”之力。关注社会热点,关心身边的人和事,积极参与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与人为善、团结协作、弘扬正气,培养德行情商软实力。
  先贤探油田之艰,我辈扬正气之继。我们要在自己“如初春、如朝日”的宝贵年华,以杨芙清、田在艺这些伟大科学家为榜样,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锤炼本领、砥砺品行,有志气、有底气,敢做梦、敢追梦,守住前辈的火,开拓明天的路。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专业二年级学生 陈佳一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