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踩着泥土,采撷露珠
——记本报记者张宏
  在无数万家灯火的时候,他正奔波在采访路上;在别人假日团聚,享受幸福美好的时候,他正沉思冥想文章的架构……他无怨无悔,总是勤勤恳恳,把镜头和笔对准基层、“瞄”向民生,将一个个精彩的瞬间定格成永恒,为的是对得起“记者”这个光荣的称号。他就是《陕西科技报》记者张宏。
  他是一个勤奋敬业的记者
  “我是放牛娃出身,没想到后来能干这么个细活儿。”张宏经常这样戏谑道。
  张宏出生于商州区三岔河镇灯塔村一个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受母亲影响从小励志成才。1998年,机缘巧合,热爱文学的张宏就职于省级党媒一家子报,2002年转职陕西科技报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之后成为陕西科技报驻商洛记者站站长。
  深知自己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亮眼的学历,张宏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加倍努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访万家情,把最鲜活、最感动人心的新闻奉献给广大读者。
  他始终把读书学习作为当合格记者的基本要素,狠抓不放,持之以恒。他读哲学、读历史、读文学、读政治经济学、读社会学,还读与新闻写作相关的各类专业书籍,做到“不懂什么,就学什么;报道什么,就学什么”,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他连续自费订阅《人民日报》十余年,读到一篇好文章,他就剪下来贴在摘录本上,反复揣摩学习,不断研究、思考。
  学习强国平台也是他重要的学习工具之一,每天早上睁开眼、晚上睡觉前,雷打不动地学习答题。在报社学习组中,他的积分总是遥遥领先。“当合格记者,关键是要写好文章;而写好文章,首先要‘吃’尽好文章。这就得学习,有大量的阅读。”他这样说。
  不只是业务理论,还有采访实践,他一样都毫不含糊。
  2019年9月,他因患高血压、心脏病住院。住院期间,他带着笔记本在病床上写稿。写完前期采访的稿件后,他与医生商量,想把打针的时间调整到下午或晚上,医生不同意,经过几次沟通协商,说明要出去采访的情况后,医生才勉强答应了。
  一天早上,他刚吃过早餐,就开车去金陵寺镇西窑村采访,直到下午2点多才返回,扒拉了几口剩饭,急匆匆背着电脑赶到医院。在医院,左手打吊瓶,右手敲键盘。“你还记得自己是个病人吗?真没有见过你这样的病人。”医生无奈地说。
  2020年12月,张宏的妻子在商洛市中心医院住院手术,他把“家当”搬进病房,一边照顾病人一边工作,半个月时间,他写了4篇通讯稿子。
  今年7月下旬,商洛遭遇了突发性洪涝灾害,他闻讯后,迅速赶到抗洪救灾一线。8月11日,在山阳县双寨村采访了一整天,下午六点多了,同行的记者建议先回城里,第二天再来接着采访,而张宏却说:“今日事今日毕。”他硬是坚持采访完才收工,那时已经八点多了。“他的勤奋敬业让我佩服,但有时候也让人受不了,得饥肠辘辘的陪着他。”陪同他前往采访的山阳县委宣传部干部李军笑着说。
  “无论新闻事件轻重,都要认真对待,一是要对得起他人的信任,二是要对自己的名誉负责。所以,不能去敷衍将就,否则过不了自己心里这一关。”张宏说。十几年里,他用过的采访本摞起来有1米多高,这些采访本记录了他的足迹。
  他是一个朴实无华的记者
  “二十几年的记者生涯,我的报道是一篇一篇跑出来的,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对待稿件,张宏是认真的,他从来不用材料改,一个肢体语言,一个眼神,都要描绘得恰如其分。
  为了写出山阳县漫川关镇万福村五保户梅耀财感恩党的那种心情,他把录音听了不下十遍,把照片看了几十次,回忆采访情景20分钟,才有了“梅耀财坐在小凳子上,提起现在的生活,他头一歪,右手用力地把膝盖一打:国家政策好得没法说!”活灵活现的情景再现。
  其实,细读张宏的作品,给人首要的印象是思想有高度、视野有宽度、感情有温度,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很接地气。
  他经常是在吃饭的时候,突然放下饭碗,打开电脑,噼里啪啦地写开了。群众的语言、鲜活的一手素材,生动的人物故事,让他的稿件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朴实亲近的感觉。
  凌晨时分,他仍在挑灯夜战,只为一份能按时发出的新闻稿,一字一句都要反复斟酌,陪伴他的,是一杯茶、一支烟。“你干家务毛手毛脚,写稿子却比女人绣花还细心。”老婆时常调侃他。
  张宏说,自己和老婆之间相爱和睦,为数不多的几次不愉快,却都是因为自己写稿太投入了。“我正在写稿,她过来跟我说话,我一下就急眼了,忍不住凶狠狠怼她两句。”张宏说,每每那个时候,老婆委屈得半天不理他。但时间长了,她也理解了自己的工作,没有重要的事情,就悄悄地把茶端到身边,把水果洗净用盘装好放在他面前,轻轻地离去。
  穿着普通的夹克衫、运动鞋,嘴里说着土里土气的商州话,虽然是省上媒体的记者,是商洛新闻界享有美誉的优秀记者,但张宏“农民娃”的本色没有变,他心里始终装着家乡,一直在用自己的笔为家乡添彩、为群众谋利。
  “他为人朴实,做事扎实,采写的稿子,也像他做人一样,朴实无华、真实无假,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惊人的情节,更没有虚张的声势,以事实说话,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商州公安局杨涛说。
  他是一个心怀大爱的记者
  中秋节去敬老院送慰问品,经常电话回访采访时认识的困难群众,多次去麻岭子看望被采访对象陈在川……
  “没有爱,永远走不进群众中去;没有爱,也不会写出好作品。”这是张宏从事新闻工作的感悟。
  商州区三岔河镇灯塔村贫困户刘长命没有结婚证,两个孩子没有户口无法上学,经过张宏深入采访报道,如愿解决了两个孩子入学问题,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爱心捐助。“采访时在山坡上走了近一小时,采访结束离开时,也不知怎么表示,我就给刘长命掏了100元,当时他在家里找了一个沾满灰尘的塑料袋,硬是给装了七八颗土鸡蛋,推让不下,走了一百多米,我就把袋子放在地坎上,喊他拿回去给老人孩子吃。”张宏说。
  2018年,在山阳县板岩镇石庄子村采访时,采访对象是年逾七旬的母亲和终生残疾的儿子,一家人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令张宏几度哽咽,临走时,他又默默掏出200元钱,以示对母子心里安慰,一对母子感动得泪流满面。
  “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民群众,背负着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苦难和辛酸,却仍微笑面对人生、自强自立。这些人既是我的采访对象,又是我灵魂的洗礼者。”张宏感慨万千。
  这些年,他采访过困难学生、五保老人、代课教师和先进模范,经历过5.12汶川地震、7.23特大洪涝灾害和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无论是“走转改”活动的蹲点采访,还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型主题宣传,他都亲身经历,记录变化,也见证成长。一路走来,他对记者二字有了更深的解读:“记者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不能有私心,必须肩头扛责任,心头装道义,笔中有温度,最重要的还是要脚下沾泥土。”张宏坦言。
  “他的稿子之所以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其原因说到底是有一颗善良的心,用自己的心血来写的,用一个记者的良心来写的。”陕西日报郑斐这样评价道。
  从2009年至2020年,张宏连续12年被报社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工作者,《商州率先在全省推行食品智慧监管》获中国科技新闻三等奖,《商洛:凝聚起复工复产的科技力量》获2020年度陕西新闻三等奖,作品连续十多年获宣传商洛好新闻奖。
  “勤”、“正”、“实”是张宏做人做事的原则,也是他成为一名优秀记者的成长秘籍。

(汪 瑛)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