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传承西迁精神

陕西科技报

  西迁,是新中国“建设战略后方”的重大决策。艰辛而卓越的西迁,实现了建设战略后方的历史使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历史华章。西迁进程,淬炼熔铸了伟大革命精神——西迁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西迁精神的时代价值弥足珍贵。
  西迁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为了建设战略后方。“三五”“四五”两个“五年计划”时期,由上海和东南沿海向西部迁建、包建、就地新建科技企事业单位,形成国防科技经济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共同推进的生产力发展格局,奠定西部工业化发展基础,厚植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科学文化土壤。这一进程,称作“西迁”。西迁的意义在于:利用沿海工业支持内地工业发展,建设战略后方,形成西部工业化生产力发展格局。新中国建设战略后方的卓越成就,奠定了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国家以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发生重大而切实的现实意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新中国建设战略后方的作为与成就,是共产党人伟大思想、伟大斗争、伟大精神的历史见证。2005年12月6日,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会批准“西迁精神”,概括确定其主要内涵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西安交通大学党委这一决策,深受广大师生深切拥护和自觉践行。众多“西迁”科技单位以至社会各界广泛认同“西迁精神”,作为中国科学家精神、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精神的具体表达载体,在广大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以至全社会广为称颂和传承弘扬,使之更具典型性、代表性和广泛性,更具教育意义,载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在陕西考察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西迁精神的主要内容是:胸怀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无我大我精神,弘扬传统的创造创新精神,艰苦创业的乐观奋斗精神。西迁历史凝铸西迁精神,西迁精神鼓舞激励西部创新大军。在建设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我们要倍加珍视西迁精神,大力传承西迁精神,彰显伟大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
  第一,胸怀大局、热爱祖国。
  西迁,谱写了爱国主义的壮丽历史篇章。历史上曾发生过“西迁”,肇始于洋务运动的中国新式工业和机器生产力,集中于东部沿海特别是上海。1937年7月至1940年,抗日战争迫使国民党政府大规模内迁企业和大中专院校,西部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大后方。新中国建立后,保证国家安全成为头等大事。党和国家从有利于“备战”和有利于未来战争出发提出,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利用沿海工业发展支持内地工业的战略思想,重视在西部建设战略大后方。“三线”建设时期,又将东部及沿海的工矿企业和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及其技术设备、科学技术人员西迁“三线”落户新生,西部建成2万多家国有企业和一批科研院所、大中专学校,形成以国防军事工业为主体的战略大后方,以及先进的产学研体系和先进的生产力格局。如今,我们具有坚强的国防实力、创新型国家的科技竞争力、显著提高的国民综合素质,与西迁奠定的工业和生产力格局分不开。西迁人听党话、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走科教报国、科教强国之路,创造了人间奇迹。在西部航天航空基地的企业,有这样一句宣传语:“是什么力量挺直了民族脊梁,是什么力量凝铸了大国之魂?是古老东方竖起了虽千年不用、但不可一日无备的倚天长剑!”这是西迁科技工作者爱国主义精神的铿锵心声、科教强国信念的抒发,民族复兴卓越创造的形象写照!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大力传承西迁精神,心系“国之大者”,以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现实责任感,为国防科技事业、先进制造业、民族工业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无私奉献、无我大我。
  西迁的大转移、大新建、大挑战,是工业,更是科技教育,最重要的是科技工作者工作地、工作单位及家庭生活的重大变化。从上海和东部城市到西部,优越的生活环境没有了,适应的气候状况改变了,科研教学要从头开始,科技工作者面临诸多问题困难。面对挑战,广大科技工作者不顾个人利益,以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积极投身西部,服从组织安排,再难再苦再累都不怕,为建设祖国战略大后方发挥科技作为、贡献科技力量、建功立业做出卓越成就。西迁“三线”建设,仅1964年后半年搬迁的就有29个项目、9724人,至1965年上半年搬迁项目51个,到1965年底迁建项目127个。如此多快好省的建设质量、效果,堪称历史性的奇迹。包建,同样需要崇高的大我忘我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由东部有关部门和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从包设计、包设备、包装调试,到包技术、包技术人员、生产出产品和后续指导,包全链条全节点全过程。就地新建,也需要东部产学研单位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支持。西部形成国防科技工业的产学研体系,尤其是以“两弹”(原子弹、导弹)、“两基”(两大钢铁基地)、“一线”(成昆线)、“一片”(配套企业)、“一批”(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等为标志的国防科技以至先进制造业的产学研体系,是共和国“向科学进军”的标志性成就,是共和国之“国家重器”“国之利器”所在,是国家与人民最高利益之所在!在建设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上,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传承西迁人无私奉献的大我忘我精神,舍小我为大我,功成不必在我,为国家和人民利益奉献自己的一切,把有限的个人力量贡献于国家,全心全意地奉献在为了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以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骄人的业绩建功科技自立自强新时代。
   第三,弘扬传统、创造创新。
  西迁形成的以国防科技工业为核心、军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基础的产学研体系,教育、科研实力突显。“三线”末,西部大中型企业技术装备不仅先进于东部,人均占有量也高于东部技术基础好的上海、江浙企业20%以上以至100%。企业中科技人员占职工人数的12%,是东部企业所不能比的。高校数量及教师学历、职称和教学科研水平,如西部的西安、成都等跃居省会城市前列。在东部,由于一些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西迁,后来另建,因此在产学研优势上一度出现西部优强于东部的现象。即使到现在,西部仍然是国防科技工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西安和成都、重庆等省会城市的一些高校在我国高水平大学中依然处在领先地位,西部产学研特色、优势使之发展成为创新高地以至科学中心的基础与趋势更为明显。西迁,成就了西部成为科技热土地,成就了西部成为创新发展高地,成就西部成为坚强国防安全保障区域。这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弘扬创造创新的中华人文精神的卓越体现。著名学者、教育家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对中华人文精神概括为: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刚柔相济——穷本探原的辩证精神、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和而不同——博彩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等。中华人文精神,不仅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髓,更重要的是鲜明地体现了创造创新的中华科学文化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思想文化的科学精神。西迁人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弘扬中华科学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科学精神,在新中国建设特别是国防科技建设、先进创造生产力发展中,谱写了以科技创新促进社会变革、文明进步的时代华章。今天,在建设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上,广大科技工作者面临更为复杂的国家安全形势,需要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尤其是中华民族伟大科学精神,强调系统思维和方法,既应重视发展问题又应重视安全问题,既应重视外部安全又应重视内部安全,既应重视国土安全又应重视国民安全,既应重视传统安全又应重视非传统安全,既应重视自身安全又应重视共同安全。要坚持贯彻国家总体安全观,树立“大安全”理念,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传承西迁精神弘扬传统的创造创新精神,在科技创新这个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做勇于博击竞争的“弄潮儿”,在新时代创新发展中推出更为卓越的科技创造创新!
  第四,艰苦创业、乐观奋斗。
  西迁,使昔日闭塞、落后的西部建成了一批装备精良、人才荟萃、科研机构配套的技术密集、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大中型工业城市和一批以军工、机电为主的小工业群,更有大专院校的完整体系提供高素质的创新大军。于是,西部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已不是往日一般意义上的机器生产力;由于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广泛而有力地促进全社会科学文化水平持续提高,西部社会和文化发展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激发具有悠久历史的帝都故土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这凝聚着西迁人艰苦创业的汗水,反映着西迁人乐观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更可见新中国中华民族复兴的蓬勃辉煌伟业。从上海和东部城市到正在垦荒拓土、开发建设的西部,那是一代满怀报国热情和青春期冀的西部开发的先行者,这些正战斗在生产科技教育等多条战线的科技工作者,心中只有党和国家、只有民族复兴、大我无我的呐喊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丝毫不假思索地无论苦累艰辛,以“哪里有爱,哪里有事业,哪里就是家”的赤诚、豪迈和乐观,一心要把青春奉献在最值得奉献的地方。每每想起当年的西迁人的壮举,无不令人感喟不已、钦佩有加,使人充满挑战激情、倍增勇气、更有奋斗力量。西安交通大学师生谈到西迁前辈时高度赞许其艰苦创业的乐观奋斗精神,也体现出西迁精神传承人奋斗不息的情怀!“在那个物质匮乏百废待兴的时代,为了西部教育事业,他们抛家舍业,主动放弃上海优渥的生活,登上西行列车。面对党和国家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召唤,他们表现出来的是对事业、理想的热爱。”“60年前,老一辈交大人为了国家、为了西部建设,毅然决然的离开江南,来到大西北,书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60年后,我们奔跑在他们走过的道路上,跨越时空,用自己的灵魂和身体来感受他们当时的热血青春和满腔的激情!以此表达我们对他们和这段历史的尊重,这也是我们能够想到的最好的慰藉他们的方式!”在建设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强国的新征程上,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大力传承西迁人艰苦创业的乐观奋斗精神,以新的使命担当,更有底气、有信心地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付诸切实的行动,贡献创造创新的成就,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而不懈努力。
  注:本文主要是《西迁史话》(研究出版社出版)一书“序言”《西迁与西迁精神——民族复兴的卓越华章与伟大精神》的第三部分内容。

丁德科 吕培涛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