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国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
所谓“一带”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是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当今的“一带一路”是对我国古代形成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继承和发展。“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起始于活跃的东亚经济圈,贯通到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是发展潜力巨大的腹地国家。构建“一带一路”的核心是促进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围绕互利共赢,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的各项研究成为当务之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一带一路”要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高等教育界同仁热烈研讨,积极思变。作为展示中国发展形象传播领头兵的新闻英语人才培养被赋予了更多的历史使命。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这一新命题对我们的新闻英语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带一路”视域下的新闻英语人才培养比起以往的视野要更宽,格局更大,视角更加精准,感知更加敏锐。什么样的素质培养才能让新闻专业学生具有更多的角色胜任力,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前瞻性培养。
扎实的语言功底。“一带一路”是亚非拉欧多个国家的合作平台,语言是交流的基本工具,拥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译各项英语语言基本功,才能更好地理解沿线合作国家的文化和经济背景,解读对方的思想和文化,才能如是地表达我们蓬勃大国的实质内涵,传播我们与时俱进中国梦的时代理念。
跨文化的国际视野。文化差异是一种文化与他种文化之间相比照的平行关系,跨文化理解应将异文化看成是与自己文化平等的主体,彼此之间是平等的对话,是文化的差异性与共同性的统一。在“一带一路”视域下,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拥有跨文化的国际视野,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汇中进行深层思考,构筑宽阔而并通的理解与融合,探索更多的系统可能性,在“一带一路”国与国的合作中体现更多的尊重与理解。
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进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要培养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崇拜,重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广泛涉猎和精深研读,提振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走出国门,让文化自身说话,使其成为不同语种、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平交流沟通的媒介。
沟通的技能和技巧。沟通是合作的桥梁,沟通又是一种有意义的人际互动历程,具有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决策功能。“一带一路”视域下的沟通,突出的是一种社会功能意义,沟通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所以,我们在人才培养的计划中,可以添加一些沟通技能和人本心理机制的培训,让学生具有更多的实操技巧和多维度的沟通技能,以适应其社会功能的需求。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意识和方式。后疫情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拓宽了国际传播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以网络媒体和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正逐渐成为信息交流的主渠道,以新媒体为主要代表的数字化传播是当前传播领域茁壮成长、引领未来的生力军。这既是挑战,又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新闻英语专业学生应该是未来的媒体传承人,应继续发挥优势,与海外媒体深化合作,优势互补,将传统渠道的权威内容向新的信息交流领域延伸。积极探索在网络联合采访、重大主题活动网络直播、影视作品合作拍摄、数字图书译制出版等领域的创新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的软实力建设,不断扩展国际传播的范围,促进外宣资源共享,形成国际传播合力,增强国际传播内容。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在深入发展。“一带一路”视域下的新闻英语人才培养,应紧跟世界发展的节奏,高瞻远瞩,周密布局,高屋建瓴,大胆启航,让我们的新闻英语学生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给力使者,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协作和互学互鉴,把我们恢弘大国的影响力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西北政法大学 张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