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全域科普视角下黄河文化传播“三位一体”提升公众科学素质路径研究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韩禹锋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浩浩黄河水,哺育了中华民族,也孕育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黄河流域的广大人民,以其勤劳的双手和高超的智慧,创造了灿烂辉煌、独具地域特色的黄河文化。黄河文化依托于地域文化,但是由于黄河文化并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曾经是中国早期的文明诞生地,中国王朝的兴盛、中国思想文化的发端、中国重要的科技发明均与其有关。正是由于黄河流域所处的特殊的历史地位,决定了黄河文化是国家文化与中央文化。当前,黄河文化已经超越了地域界限,并发展成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华优秀文化。发掘黄河文化的当代价值,不仅仅是“厚古”,重要的是“鉴今”;不仅对解决中国问题具有重大参考价值,而且对解决世界问题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不仅对解决当前矛盾和问题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解决未来发展问题指明了方向。按照陕西省提升公众科学素质计划项目(2021PSL131)要求,本文围绕公民科学素质提升与黄河文化传播对策展开研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科学、系统、全面解读黄河文化的“基因密码”,深度整合黄河流域陕西段的文明形态、活化历史文态,通过建立科普云平台和科普推广活动能够使公众进一步正确认识地理黄河和文化黄河的内涵,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提供有效路径。
  黄河文化发展现状
  黄河流域自古以来被人们视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中一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李振宏认为黄河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创造的精神生活的内容、方式和特点,包括显而易见的意识形态以及深层心理素质。徐吉军认为黄河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与黄河流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互动下,创造出来的物质及非物质的总和。刘益令认为黄河文化是千百年来黄河流域下的制度、精神与器物等文化元素的总和。现阶段对黄河文化的概念阐述只是对其较为宏观的统筹表达,可以确定的黄河文化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且有着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
  黄河流域文化底蕴深厚,遗产资源丰富,文化价值极高,但文化保护的整体性、系统性不够。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和我国各民族各地区融合发展的重要区域,其文化遗产类型多样,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较高。
  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共有4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名录名册,其中有24个项目在黄河流域9省区都有分布。文化和旅游部认定的137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464项扩展项目,分布在黄河流域9省区的代表性项目515项,扩展项目236项,分别占全国的37.5%和50.9%;文化和旅游部认定的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有8个分布在9省区,占比为38%;国家文物局认定的5058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务院批复的13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分别有1825处和45座分布在黄河流域9省区,分别占全国的36.1%和33.3%。
  黄河文化更是陕西重要的文化资源,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必须大力弘扬黄河文化。面对新时代和新需求,陕西科普发展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尤其在黄河文化的传播领域,还存在不足,集中表现为:科学素质建设重知识灌输轻综合素质培养、科普内容开发方面重知识轻文化;不同人群科普的针对性有待提升,科普与文化、艺术、旅游等行业的跨界融合与相互渗透还不够,人们对于通过科普来了解所处地域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的途径还比较缺乏,社会化科普主体培育有待加快。目前对于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识不断增强,但保护力度不够,跨区域政策衔接不足,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较快,但发展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
  黄河文化传播的策略与路径
  黄河文化资源中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产资源是弘扬黄河文化的基本依据,立足艺术学学科视野整理和研究的方式实现黄河文化系统保护具备可行性。以历史文献为依托,以史实研究为基础,形成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基础研究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动态性黄河文化云科普平台。并构建通过作品巡展,知识讲座和科普平台体验“三位一体”的提升公众科学素质路径。
  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挖掘整理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
  通过黄河流域文化资源普查、黄河文化文献整理,深入挖掘黄河精神文化内涵,全方位深度阐释黄河文化,建立黄河文化数据资料库,对其中精神符号资料信息解读提取、归类转化、分析应用,构建完善的黄河文化精神符号谱系。通过选择“平面载体(符号谱系)”“空间载体(景观、标识及公共艺术)”“产品载体(文化消费、文化遗产体验)”“数字媒体载体(虚拟仿真、数字化体验)”“品牌载体(展览、会议、节庆、比赛等会展资源)”等多元化典型性科普活动载体,聚焦现实中不同层面的受众展开专项推广提升。以时间和空间为依据,搜集与黄河文化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结合文献考证法对黄河进行全方位的、科化学的定位和描述。搜检黄河流域陕西区域的传统优秀科技成果和科技方法等资料,探讨黄河流域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建立视觉符号化以及多元化应用体系。
  多元化彰显黄河之美,讲好“黄河故事”
  充分挖掘“黄河、黄土”地区的自然生态之美、人文历史之美、红色精神之美。黄河文化不是历史的和固定的,而是不断前行的,在不断催生新的文化类型和内容。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展示黄河风情、描绘历史变迁、讴歌民族风骨,突出展现当代陕西发展新风貌;在主要地标建筑物及大型展览中设置主题展区和公众科学素质提升融合宣传板块,重点展示陕西沿黄文化资源和构建全省域科普发展新格局,举办公众科学提升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以科普角度切入谈如何更好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以数千年黄河之美,见证百年盛世。
  立足陕西资源禀赋,着力在重点环节、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不仅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方针,也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根本要求。落实这一要求,必须立足陕西资源禀赋,把保护和利用结合起来,把事业和产业统筹起来,着力在重点环节、关键领域实现突破。以陕西为主体,会同沿黄省(区)联合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通过申遗加强与相关地区交流合作,开展黄河历史文化资源的普查工作,建立权威性、动态性大数据库,打造沿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和文化保护带。以陕西沿黄城镇生态文化带建设为抓手,推进黄河文化与科普活动融合发展,整合串联沿线旅游资源和考古遗址公园、文保单位等文化资源,通过一批文化旅游名城、名镇、名村、名店和标志性文化景观的建设,打造以黄河为轴线的黄金科普区和核心旅游带。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战略,对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依托全长800余公里的高颜值沿黄观光路,沿途串起西岳华山、壶口瀑布、洽川湿地、司马迁祠、党家村、韩城古城、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乾坤湾、闯王寨、吴堡古城等50余处名胜古迹景点,能够打造成集母亲黄河、龙腾黄河、多彩黄河和生态黄河于一体的国家一级风景道,其丰富的地貌和生态人文环境能使得游客既能够欣赏“长河落日圆”的恢弘景象,又能感受“大漠孤烟直”的壮阔意境。同时通过建立科普云平台和科普推广活动能够使公众进一步正确认识地理黄河和文化黄河的内涵,了解黄河文明孕育出的中国传统优秀科技成果与科技方法;了解黄河文化演变过程中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等,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提供有效路径和参考方案。
  

陕西省提升公众科学素质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1PSL131)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