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多以公历记录日期,但是你一定听说过农历和阴历的说法,很多人会把这两种混为一谈,其实它们并不是同一种历法,那么这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阳历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规律制定的。根据阳历年的规定,大月31天、小月30天,其中2月份只有28天或29天,也就是说,1年共有12个月,总共365天或366天。
现代人一般会将农历称为阴历,其实二者不尽相同。因为中国的农历并不是单纯按月亮的运行规律计算,而是一种阴阳结合的混合历,即按月相的盈亏决定每个朔望月的长度,又按太阳的视运动周期决定每个回归年的长度,并按年对月进行加闰调整。
我们所说的阴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来制定的。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因此阴历的一个月叫做“朔望月”。“朔望月”也是月相盈亏平均周期的体现,古云“月有阴晴圆缺”,正是此意。那么,我国旧有的历法属于阴历还是阳历呢?其实都不算。准确来说是一种阴阳合历,一般称做“农历”。现在很多人对于农历和阴历傻傻分不清楚。其实,阴历和阳历之差,每年大约有十一天。如果,全部按照阴历的历法来算,在五年之内,就会发生在夏天过春节的稀奇事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置闰法”应运而生。每19年中设有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一年383天或384天,称为闰年。比如2016以及刚刚过去的2020年。
按照太阳一年当中不同的位置,农历中又存有二十四个节气,是农业生产安排的重要依据。因此二十四节气来自阳历,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阴历。如今,我们中国人每年都会庆祝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源远流长、合家团圆的传统节日。由此看来,中国传统的历法是将阳历与阴历相结合的伟大产物,运用置闰法巧妙地填补了阴、阳历的时间差,又制定出二十四节气,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生活增添乐趣,寒来暑往、春种秋收,愈加和谐。
(刘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