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由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北京医师协会减重与代谢专科医师分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肥胖大会上,大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强调,肥胖已经成为一场“公共健康危机”,需要临床医学、公共卫生、药物研发等医药领域、政府机构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肥胖者的处方量是体重正常者的2.4倍
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中国18岁~69岁人群中的肥胖人数约为8500万,其中男性约4800万、女性约3700万。
《柳叶刀》在线发表的国人肥胖趋势研究数据显示,中国的肥胖人数在15年间增长了约3倍,一半成人超重或肥胖。
“肥胖尤其重度肥胖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密切相关,容易引发一系列慢病,治疗非常复杂,急需更多重视与有效防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呼吁,相关部门应更多关注肥胖防治问题、督导肥胖防治进程。
并且,从医药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控制好肥胖也能节省医疗费用。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曾经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肥胖者的处方量是体重正常者的2.4倍,他们住院时间更长,并且需要更昂贵、更复杂的治疗。其中,糖尿病70%的治疗费用、心血管疾病23%的治疗费用和癌症9%的治疗费用都是由超重引起的。
没有一个针对肥胖患者的专门科室
“我对肥胖的直观认知来自于患者。门诊里,很多难治性高血压患者都是肥胖人群。”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张宇清表示,减重可以有效地减少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与健康危害。
这看起来似乎是简单的事,却没有一个明晰的解决路径。目前我国医疗机构的科室设置都是专注于各个细分专业,没有一个专门的科室能够全周期、全方位为肥胖患者提供服务。
“因此,中国肥胖防治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张忠涛表示,体重管理不是哪一个科室的事,应该囊括内分泌、心血管、代谢专业、减重外科、营养学等相关专业,为患者提供一体化、全流程、根本性的解决方案。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张鹏的认同。他认为,肥胖治疗最终一定走向多学科综合治疗,与肥胖相关的心血管科、内分泌科、减重与代谢外科、营养科等学科联手,才能为“胖友”们提供肥胖不同阶段、不同合并症表现的最佳治疗方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首届中国肥胖大会上还发布了《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肥胖患者多学科综合治疗指南》《糖代谢与心血管疾病共识》《减重与代谢外科手术病人影像学检查临床适用性评价指南(2021年版)》4部肥胖治疗指南共识,目的就是共同推动中国肥胖防治融合规范发展新进程。
外科手术是控制管理体重的重要方式
“科学减重,营养先行。营养是体重管理中生活方式干预的核心部分。”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教授陈伟分别从如何生活减重、如何用精准营养的手段减重以及如何用生活手段让减下来的重不反弹等方面阐述了医学营养减重的重要性。
除了医学营养减重,外科手术也是控制管理体重的重要方式。临床实践中,减重外科手术是唯一能够实现短期和长期持续减重、改善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的干预措施。“美国、欧洲长达15年的减重手术随访数据显示,术后超重体重可平均下降80%,且有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术后血糖回归正常。”
相比国外,国内减重手术的数据搜集与研究都比较匮乏。这无疑为中国减重手术的标准化规范、均质化推广带来障碍。
一份囊括国内21个地区、75家中心的近9000例减重与代谢手术形成的临床大数据报告显示,我国女性减重手术患者是男性的近4倍,29%的患者术前存在2型糖尿病病史,34%的患者术前存在高血压病史,41%的患者术前存在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病史,42%的患者术前存在血脂异常,93%的患者术前腹部超声提示脂肪肝等。而经过减重与代谢手术后1年,患者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同比下降31.5%。
(据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