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学期过半,又到了期中考试的日子,但与往年不同,很多孩子现在没有了期中考试。“双减”政策明确要降低考试压力,改进考试方法,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违规统考、考题超标、考试排名等行为;考试成绩呈现实行等级制,坚决克服唯分数的倾向。
这是对孩子的保护,也是对考试的重新定义。考试减少了,孩子学习情况如何体现?家长又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评估孩子的学习状况呢?
用好通讯录 看好反馈单
用好通讯录 各位家长可以直接与孩子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联系,交流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各项表现,不仅全面灵活,同时还能避免只以分数判定孩子的片面性。
开好家长会 家长们可以利用好线上或线下等多种形式的家长会,认真听取老师或者专家的教育形势介绍、班级情况介绍等,以便了解孩子所处的教育环境,进而找到家庭教育的方向。
看好反馈单 虽然没有考试或者排名,但是各科老师坚持甚至加强了对孩子的作业反馈力度,数量、质量、批改等,都是我们可以参考的依据,拿出作业本,对照反馈单“,查漏补缺”似乎更具实效。
调动孩子能动性 可以鼓励孩子直接向任课老师寻求意见和建议,回家与家长交流,与家长共同分析现状与提升方法。这样,孩子成为老师与家长的纽带,既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孩子学习更有主动性,也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结。
从初中到高中一路教来,我见证了很多孩子六年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潜力足、发展好的孩子,始终是那些自主性强、基础扎实、学习品质优良、身心健康的孩子。而这,正是孩子们在“双减”政策下,有时间、空间进步,家长和老师有时间、空间对孩子产生正向影响的方面。
学期过半,希望家长们能放下焦虑,适应节奏,帮助孩子多定位、定好位,扎实前行,稳步成长。
(张凯旋)
家校配合 让习惯积累量变
新变化下,孩子回家后的自由时间肯定增多,取消校外培训会进一步增加空余时间。家长不妨将重心转移到培养孩子学习习惯上来,切实做好孩子学习的督促工作。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需要家长配合老师关注学生预习习惯、复习习惯、积累习惯的养成。
老师在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时,一般会要求学生勾画文本,在书上做适当标记;写下自己的理解和问题等。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及时翻看孩子的书本、笔记本或者与孩子聊一聊预习中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
家长可以帮助学生筛选课外阅读积累读物;创造亲子共读、亲子实践的学习机会,与学生一起积累课外知识;借助积累本、摘抄本、手账本、日记本、采蜜本等,培养学生积累的兴趣;定期开展家庭分享会,分享新鲜有趣的课外知识。
(陈亚萌)
让考试不止于考试
考试形式创新 考试可以不局限于书面考试,还可以是口语测试、游戏性测试。一年级设置游园考活动,趣味性强,压力也不大。
考试反馈个人化 不同孩子的发展水平不一致,能力也有差异。考试评价应该要根据孩子个人水平和达标水平进行衡量,对学生的思维、语言、审美、文化基础等多方面进行测评,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
考试内容体系化 考试内容应该与教学内容相一致,不要一味求新,题目要适应学生的一般水平,控制好难度。
(朱彦妮)
转变理念让孩子主动告知
面对“双减”后新的变化,家长可以调整观念,家校合力切实做好孩子学习的督促工作。
关注学习习惯,同伴促成长 家长和孩子要一起转变学习理念,让孩子明白学习不是为了考试,即便是没有考试也要学习。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是为了能够让自己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应对各种挑战。
如果孩子的学习习惯不太好,自控力比较差,学习时需要依靠外在的监督和督促,那么,考试取消之后,家长有必要适度介入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比如,给孩子寻找一个榜样,通过同伴的监督、同伴的压力来督促孩子学习。
关注学习方法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制定学习计划,每天学习结束之后,要进行复盘;每一个模块或者是每个章节学完后,要及时总结。除了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外,家长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通过提问或者角色扮演的形式,孩子扮演老师,家长扮演学生,让孩子把学的内容讲给家长听。
对于小学生,可以帮助其建立错题本,将错题的考点、错因和正确的解题思路记录下来,再定期翻一翻,做一做,将思路比一比。通过语言将思维外化、通过错题整理将思维内化,进而对知识进行巩固,同时提高了孩子语言表达、归类整理的能力。
(朱亚迪)
新形势下的考试,不应过分看重分数,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我们应该更加明确考试的目的,提升考试的价值,让考试真正回归促进孩子素质全面发展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