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秦岭,绵延起伏。茫茫林海,绿色屏障。
“青山碧水在丰阳,生态红利惠民生。”山阳,绿色文章深刻而厚重,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引人入胜。
山阳县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区,也是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保护绿水青山的重任在肩,破题脱贫攻坚的使命仍然在肩。面对双项“选择题”,山阳县一肩担两担——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近年来,山阳县委县政府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脱贫产业中,瞄准“国土增绿、产业增效、林农增收”目标,狠抓“造林绿化、资源保护、产业发展、生态脱贫”四项工作,因地制宜谋划出药、果、菌、畜等绿色产业,全县林业工作迈上了高质量发展轨道,林业产业效益更加凸显,农民的林产收入普遍增长,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不断提升。
守住生态林 有这样一组数据非常亮眼:2021年完成造林绿化9.7万亩、森林抚育1.8万亩、义务植树150万株……
走进山阳县的沟沟岔岔,松涛阵阵,百鸟鸣叫,一栋栋楼房依偎在河岸林边,溪水穿越乱石藤枝缓缓流淌。“守住生态林,就有取之不尽的财富。”山阳县漫川关镇万福村梅耀财指着周围的山林兴致勃勃地说。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解决温饱,群众到处开荒种粮,水土严重流失。浅山上少树缺绿,就连不多的荒草也常被牛羊等牲畜吃光啃净。
生态欠账终究要还。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后,勤劳憨厚的群众算清了“生态账”,他们积极配合封山育林,尤其是近年来,生态文明理念植入人心,绿色发展已成为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在山阳县林业局局长张涛看来,推行林长制是守护生态林的保障措施。
为此,山阳县林业局先后召开动员会、安排部署会、工作专题会,精心研究、周密部署、扎实推进“林长制”工作。及时提请县委、县政府成立县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县林长制办公室等,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按照“集中力量、迅速动员、县镇同步、全面推进”的思路,明确时间节点和工作任务,坚持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一体推进县、镇办(含国有林场)、村(社)三级“林长制”工作落地落实落细。
在督导工作上,该局领导班子成员及12个包抓镇(办)的局属单位经常性深入到镇(办)、林场、村(社)等一线,督促检查林长制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加快工作落实。目前,县级林长制公示牌、制度牌等已制作到位。全县18个镇(办)和2个国有林场《林长制实施方案》已经印发,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和林长制办公室已经成立,制度牌、公示牌已按照统一规格、样式制作到位。全县244个行政村(社),打造林长制工作示范村70个。
为了让青山常绿,碧水常流,山阳县还建立健全《山阳县林长制工作巡查制度》《山阳县林长制考核办法》等制度。召开全县生态护林员联动系统管理暨林长制推行业务培训会,划分各级林长的责任区,理清责任分工,促进全面建立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县、镇(办)、村(社区)三级林长组织体系和生态护林员网格化监管体系,做到
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通过“严管人”,达到“严管林”,推行“林长制”,实现“林长治”。
与此同时,山阳县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积极推进森林防火网络体系管理创新,建立实行森林防火“人盯人+”工作机制,探索实施“林长+森林防火+护林员”模式,夯实森林防火及森林资源管理各相关单位及人员责任,从严从实从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扎实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监测网络化管理工作,认真实施松材线虫病五年攻坚行动。坚持森林资源“月巡查、季督查、半年考核”制度,落实闭环责任,加强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保护全县森林资源安全。
护好一城绿 山上有林不算绿,立体植绿才是绿。
山阳县紧紧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开展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和生态修复,统筹推进山、水、路、田、湖、村庄、城镇全面绿化。
据了解,今年义务植树节期间,山阳县组织开展“一路一堤一片林”“互联网+义务植树”“相约袁家沟·共建红色林”和“栽杨插柳”等多种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完成公路绿化120公里,河堤绿化230公里,造林900余亩,共栽植杨树、柳树等苗木113万株,在小河口镇袁家沟党性教育基地周边栽植白皮松、侧柏、连翘、女贞等3.1万株。全县累计参加全民义务植树人数21.82万人,共植树150万株,尽责率达到92%。
路边有杨柳,庭院有绿化,田间有药材,生态画卷在山水间徐徐展开。
在“两边一补齐”推进工作中,山阳县组织开展庭院、村庄、路渠绿化、围村片林“三化一片林”建设三年行动,全县规划村庄绿化244个(其中示范村18个),规划通村道路166条,规划核桃产业路29条87.5公里,连翘产业路26条70.7公里,全面促进乡村绿化,助推秦岭山水乡村建设。
“我们在西照川镇晏坪河、碾子坪、龙泉寺、乔家坪等村实施森林乡村建设,全县村庄绿化达标村94个,完成通村道路绿化111条623公里,其中十里至王庄公路绿化、磨沟里村村庄绿化等一批高质量绿化工程成为全县的示范工程。”山阳县林业局副局长王晓雄说。
念好“山字经”,打出“特色牌”。 山阳县坚持以“国土植绿、身边增绿”为目标,以生态空间修复治理为核心,以重点区域绿化为重点,统筹退耕还林、天保工程、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结合森林城市创建、全域旅游发展、农村环境整治等工作,大力实施营造林工程建设。
山阳县还坚持以保护、培育、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为核心,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林,以打赢四大保卫战为目标,着力加强森林城市网络、林业产业、生态文化、科技支撑、创森管理五大体系建设,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植绿增绿更要护绿。保护生态资源,让生态效益持续放大,群众收入不断增加,两者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山阳县选聘续聘生态护林员1714名,年发放护林员工资900余万元,户均年增收5280元。兑现生态效益补偿42193户222.3万亩2393.1万元,涉及贫困户11939户60.3万亩534.1万元,户均增收447元。兑现退耕还林资金2560万元。
青山变成金银山 大地披绿装,群众得实惠。绿色实践充分释放了山阳县生态价值。
近年来,山阳县按照“良种核桃提质增效,红仁核桃示范引领”的发展思路,投入资金650.17万元,新建漫川关、板岩、户家塬等9个镇21个村红仁核桃示范基地0.18万亩。完成核桃“三书三长”示范点综合科管 2.6 万亩,带动全县完成核桃标准化管理5.3万亩,采集良种接穗4万米,红仁核桃接穗1.3万米,实施高接换优1.1万亩(其中红仁核桃嫁接0.22万亩)。“山阳核桃”地理标志开发利用已纳入省级项目库。
退耕还林的效果日益显现。山阳县在板栗建园和科管上,投入资金554万元,实施高坝店、天竺山、漫川关等5个镇13个贫困村板栗林园科学管理1.15万亩,带动全县板栗标准化管理4.6万亩,实施嫁接改造1.67万亩,创建板栗生态标准园2处600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阳县宽坪镇甘沟村庙沟组冯永胜是“靠山吃山”受益者之一。
多年前,冯永胜在荒山上栽植板栗15亩,又在板栗树中间套种茶叶。2019年,冯永胜不但脱贫了,还用攒下的钱,盖起了四间二层楼房。“我一年板栗收入两万多元,年产商品茶200多斤,每斤300元以上,两项收入超过8万元。”冯永胜开心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
山上有绿色植被,地下有绿色产业。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山阳县投入资金590万元,建成延坪镇铁炉村500亩五倍子、法官镇法官庙村600亩艾叶、板岩镇王家村油坊沟500亩花椒黄芩、色河铺镇桦栗沟村500亩连翘黄芩等一批规模化、规范化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2.0万亩,带动全县发展中药材基地6.3万亩,实施野生中药材抚育管护2.3万亩。培育中药材专业村12个,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订单药业6.2万亩,培育经营大户298户。支持以森泰、北竺、青初味元等公司为主,引种、繁育林麝800余只。申报认定“山阳天麻、山阳黄芩、山阳猪苓、山阳连翘”名特优新产品4个。
爱绿、植绿、护绿,把青山当成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王光升尝到了甜头。
家住山阳县延坪镇西河村五组王光升,是“粮退药进”的实践者,不但靠种药脱了贫,还成了全村的富裕户。如今,他流转土地实施立体林药种植达140余亩,年收入50万元以上。“荒了是坡,种了是药。立体模式能让山增绿,地增收。”王光升高兴地说。
端上“生态碗”,吃上“绿色饭”。据介绍,山阳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全县发展农家乐集群4处,150多户,家庭旅馆100多家,酒店、宾馆、民宿总数750多家。年接待游客超9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50亿元。
(张 宏 贾 财 王红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