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张文宏等专家对“奥密克戎”给出最新预判
新毒株“奥密克戎”未来如何发展?针对“奥密克戎”出现的突变版本,普通的核酸检测能检测到该病毒吗?人类如何通过疫苗向病毒宣战?

  12月12日,在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生命科学分论坛上,多位顶尖院士专家、生物医药企业代表给出最新预警和走势预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远程发表主题演讲时提到,根据新冠病毒和历次传染病流行走势比对,短期内人类不具备全球彻底清除新冠病毒的条件,不得不面对病毒全球蔓延,可能导致“像流感一样的常态流行”。
  在分享几种全球性的新冠病毒防疫模式后,他坚定表示,“关于未来医疗策略的制定,中国具备足够的技术力量应对新冠病毒变异,无论是中国的哪一个实验室,都已经做好准备迎接进一步的研究。”
   ●新冠病毒在自然界已经开始产生储存库
  通过对比新冠疫情与1918年大流感、SARS、H7N9等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染病,张文宏表示,不能完全用SARS和H7N9的防疫经验来应对这次疫情,在传播模式上彼此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未来全球将面临非常大的困难和不确定性。
  “2003年SARS传染病的防控经验指出,如果传播系数和传染者基数可控,我们是可以在不做防范的情况下控制住病毒,迄今为止也不需要SARS疫苗来防控疫情。2013年我们在上海率先发现H7N9病例并上报国家,最终明确H7N9的基因来自禽流感的基因混杂,同时病毒通过物种之间的跳跃传染到人,但并没有出现人传人的传播。这两次经验都给我们应对新冠疫情启示。”
  通过新冠病毒和历次传染病流行走势比对,张文宏表示,短期内我们不具备全球彻底清除新冠病毒的条件。人类不得不面对病毒全球蔓延,可能会导致“像流感一样的常态流行”。最新研究显示,许多动物身上都发现新冠病毒,这意味着病毒在自然界已经开始产生储存库。
  ●疫苗接种
  分析多种疫苗防疫模式

  通过对近百年发生五次大流行(4次流感和1次新冠大流行)进行对比,张文宏团队发现,中国早期采取了非常好的防疫措施,虽然其他国家很难完全吸取这个经验,但我们看到很多国家已经开始学习了。论坛现场,张文宏通过不同国家疫苗的最新接种数据,分享几种疫苗向病毒宣战的模式。
  英国完成比较好的两针剂次接种:显著降低病死率,但仍然带来巨大的医疗压力。
  新加坡的疫苗全程接种+动态开放,他们是动态开放,我国是动态清零,病死率都控制在非常好的水平。
  以色列模式:疫苗全程接种+加强针接种,以色列完成50%以上的第三针疫苗接种,全程性的接种会带来新的希望,而且是在80%的两针水平基础上达到的。
  ●未来场景
  对全球传播提出应对设想

  张文宏团队数据显示,灭活之后第三针打mRNA或重组蛋白疫苗,中国的普通家庭数据印证,可以大幅度提高两针接种后的抗体水平。三针接种的做法探索有益于早日达到开放条件。“中国的航空政策、动态清零的政策为我们赢得战略空间,为我们建立了非常好的战略机遇期。”
  目前,奥密克戎在全球肆虐,很多国家都采取严格管控措施。针对奥密克戎全球传播的未来场景,张文宏提出几个设想:
  最好的状况:局部传播、毒力弱;全球传播、毒力弱。从而目前的紧缩政策将逐步放松。
  尚可接受的情况:传播强,毒力较强,疫苗加强有效。需要疫苗加强针接种加快推广。
  严峻的未来:传播强,毒力较强,疫苗加强无效。需要疫苗新策略,收紧防控策略。
  张文宏坚定表示,关于未来医疗策略的制定,中国具备足够的技术力量应对新冠病毒变异,无论是中国的哪一个实验室,都已经做好准备来迎接进一步研究。“对未来我还是充满信心”。

(据新华社)


  “奥密克戎”毒株长这样
  当地时间11月27日,意大利罗马儿童医院科研团队发布新冠病毒新型变异毒株奥密克戎的全球首张图片。图片显示,与新冠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相比,奥密克戎毒株拥有更多的刺突蛋白突变。这些变异多样化,且大部分位于与人体细胞相互作用的区域。
  专家推测奥密克戎出现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1)免疫缺陷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在体内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进化累积了大量突变,通过偶然机会传播;(2)某种动物群体感染新冠病毒,病毒在动物群体传播过程中发生适应性进化,突变速率高于人类,随后溢出传染到人类;(3)该变异株在新冠病毒基因组变异监测落后的国家或地区持续流行了很长时间,由于监测能力不足,其进化的中间代次病毒未能被及时发现。
  目前,全球尚无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力、致病力和免疫逃逸能力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数据。但奥密克戎变异株同时具有前4个VOC变异株Alpha(阿尔法)、Beta(贝塔)、Gamma(伽玛)和Delta(德尔塔)刺突蛋白的重要氨基酸突变位点,包括增强细胞受体亲和力和病毒复制能力的突变位点。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监测数据显示南非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病例数激增以及部分取代Delta变异株,传播力有待进一步监测研究。

(据国家卫健网)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