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前,屠呦呦想不到自己未来的生命会被青蒿素给占满。
1955年,屠呦呦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被分配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屠呦呦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新知识,并结合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在中医药领域做出了一番贡献: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结构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的生药学研究,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
因为屠呦呦的突出表现,1969年1月,毛泽东和周恩来授予了她一项秘密任务——以课题组组长的身份,研发抗疟疾的中草药。疟疾是一种由寄生虫感染而造成的传染病,每年有数以亿计的人感染,造成数十万人死亡。越南当时正处于抗击美国入侵的战争中,不堪忍受病魔的折磨,向中国求救,党中央于是将这项光荣的任务交给了屠呦呦。
前人的成果表明,植物提取物对疟疾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比如,此前的抗疟神药金鸡纳霜就是从金鸡纳树中提取的,但是长期的使用使得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人们只得寻找新的抗疟药。
为此,屠呦呦把所有时间都泡在了资料馆和实验室,她和同事从大量的中医知识宝库(包括古代文学、民间传说和中医从业者的口头采访)中初步选择了2000多种草药,筛选出可能有效的640种,并选择了其中的200多种草药,用水或醇等溶剂提取了380多种化合物进行测试。可是,实验的进展并不顺利,其中大部分提取物都没能得到理想效果,只有青蒿素水提取物有60%到80%的抑制率,但效果不稳定。
于是,屠呦呦带领团队重新认真地查阅医书,寻找让青蒿素维稳的方法。这次她们在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看到了一个抗疟的方子,“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什么古人用“绞汁”?是不是加热破坏了青蒿里的有效成分?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4.6℃的乙醚来提取青蒿,这次她们终于制造出了稳定又有效的抗疟药——青蒿素。
此后,在严格的临床检验中,青蒿素证实了它的奇效:广东、江苏、四川等地用青蒿素和青蒿简易制剂临床治疗疟疾2000例,其中青蒿素治疗800例,有效率100%;青蒿素简易制剂治疗1200例,有效率在90%以上。在全国60多个科研单位和上千名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青蒿素抗疟药于1975年研制成功,并于1979年通过了全国鉴定。从此,青蒿素成了新一代的抗疟神药。
众所周知,疟原虫对抗疟药的抗药性产生速度很快,已有一些耐药虫株能利用青蒿素半衰期短的特性,改变生活周期或暂时进入休眠状态,以规避药效。该如何使药物发挥最大疗效?经过三年多科研攻坚,屠呦呦团队提出了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由三天疗法增至五天或七天疗法;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让疟原虫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疗效立竿见影。
红斑狼疮是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发病原因还不明晰,至今仍是一个医学难题。红斑狼疮常见于15-40岁的女性,女性发病概率是男性的7-9倍,患者一般会有红斑、皮损、内脏损害等症状,皮损反复发作,甚至会造成癌变。
由于抗疟药普遍具有明显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常被用于治疗包括红斑狼疮在内的免疫性疾病,于是屠呦呦想,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在红斑狼疮的治疗中是否也具有一定疗效?1992年,屠呦呦团队正式开始进行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青蒿素对不同亚型的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效率高达80%-90%。预计2026年,用于治疗红斑狼疮的青蒿素片剂就可以获批上市。
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青蒿素在抗癌、抗炎和抗病毒等方面有较强的药理活性。比如,在对青蒿素抗癌作用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后, 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青蒿素的抗癌作用机制,包括诱导线粒体凋亡和其他形式的癌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转移血管新生和阻滞癌细胞周期等。实验结果显示,青蒿琥酯能够有效抗击结肠黑色素瘤、乳腺癌等多种癌症,而双氢青蒿素对于胰腺癌和白血病有显著的效果。而且,青蒿素不会对健康细胞造成任何影响,有希望成为新的广谱抗癌药。
青蒿素还对疱疹、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表现出了较强的抗病毒作用,并且对包括血吸虫病在内的其他寄生虫病表现出治疗作用。在与降血脂和降血糖的药物联用时,青蒿素还显示出显著的降血脂和降血糖功效。未来,随着人们对疾病作用机制和青蒿素的起效过程更加了解,必将能更好地研究和利用青蒿素,治愈更多的疑难杂症。
屠呦呦因青蒿素的巨大贡献而斩获了201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面对这个巨大的荣誉,屠呦呦表示,这是整个团队的功劳,也是全中国科学家的荣耀。她对于青蒿素的“全貌”仍不了解,未来的日子里,她还有许多关于青蒿素的研究要做,希望能发现青蒿素的更多秘密,“把论文变成药”,更好地造福人类。
(赵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