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1》。该报告也是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后国内首份针对中国创新人才现状的量化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人才究竟应当如何定义?中国的创新人才培养“短板”在哪里?
创新人才不只是顶尖学术人才 和以前仅关注学术领域的创新人才不同,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1(高校)从中国高校培养的顶尖学术人才、商业管理人才、商业创业类人才以及大国工匠人才四个维度,评估了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情况。
顶尖学术人才作为创新人才毋庸置疑。此次创新人才指数所指的顶尖学术人才中,不仅包含了科技领域的顶尖学术人才,如两院院士等,还包括了中国社科院的学部委员。除了顶尖学术人才,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1(高校)还重视创新实践人才。
近年来,不同于充当技术创新的跟进者与模仿者角色的传统企业家,科技型企业家也可以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推进者。对此,中国科
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云表示赞同。在他看来,企业中有两类人才,一类是科研与专业技术人才,一类是管理人才,两类人才都是创新的主力军。
上述四类创新人才中,后三类人才的划分关注的都是产业界、企业界的创新人才问题,而这也正是我国目前创新人才培养的薄弱之处。其中,商业管理人才指数统计了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中,担任世界500强企业CEO的人才、中国500强企业CEO的人才的情况。商业创业人才指数统计了中国内地高校培养的本科生中,成为独角兽企业创始者的人数。大国工匠此次受现有数据的限制,仅选取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进行统计,但其主要的工作场所仍然是企业。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认为此次报告设置大国工匠指标的意义在于,它既是支撑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能工巧匠”,也是破解和提升中国创新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呼吁高校更加重视创新人才培养,而非普通人才培养。无论是‘双一流’大学还是职业技术院校,都应该把创新人才作为培养的核心、重点。
“双非”院校差异化发展凸显 “报告显示,高校的创新人才水平与其整体的综合发展水平存在相当高的一致性。”陈劲说,然而,在四类指标的单项排名下,高校也呈现了差异化发展的现象。比如在商业管理人才指数排名前20的高校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多所“双非”高校入选并占据大半江山。商业创业人才指数排名前20的高校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长江商学院等商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艺术类院校,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医学类院校入选。
当下,工程师更为普遍,高级技工尽管学历相对不高,但其精于技术钻研和革新,也在大国工匠之列。陈劲也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完善该指标,特别关注对核心企业的总工程师和高技能员工的数据分析。
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呈现“共育” 把区域加入人才培养中考量、从“城市”“高校”两个维度看中国创新人才发展也是该报告的亮点之一。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1(城市)从人才规模、人才结构、人才效能、人才环境等四个维度,将研究范围的54个城市分为四个梯队。北京以综合得分97.65领跑全国。其次是上海,表明创新人才区域集聚现象明显。
陈劲说,从地域上看,创新管理人才培育能力较高的高校大多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排名前五的高校分布在北京、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
创业人才的培育、大国工匠的培育也都显示出高校与地方商业社会发展水平“共育”的特征。从前城市对人才的吸引,更多采取“招商引资”的传统方式。而事实上,高校要为属地培养更多创新人才,而非属地简单地依赖引进创新人才。
(温才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