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印发,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为牵引,以构筑“一总两带”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总格局为基石,迈向高质量创新发展新时代。
■加码长板优势推进两链融合 《规划》提出,要以加速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为主线,构建“一总两带”建设总格局。
“一总两带”即:推动西咸新区秦创原“总窗口”建设,突出秦创原科技创新示范带辐射作用,发挥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带集聚效应。
“秦创原科技创新示范带”,将重点支持高新区、长安大学城、航天基地,力促校企联合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构建产业化平台体系,围绕推进双链融合发展,切实解决产业链“痛点”、打通创新链“堵点”,实现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高效对接、创新产品与西安市场需求联动互动。
“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带”,将面向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强技术供给,重点支持经开区、阎良区、渭北新城发挥在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优势,围绕“数字化”勾描布局,助力建强先进制造业。
科学合理布局科技创新,离不开对自身优势和产业发展需求的明确认知。西安拥有7所高校13种学科跻身全国“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同时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装备制造业为主、行业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在新能源汽车、增材制造等领域位居国内前列。关于“秦创原”建设的总体布局,正是基于较为雄厚的科教资源,发挥高校“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潜力,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深化两链融合,全面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解决堵点痛点激活发展动能
《规划》明确“十四五”发展目标: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功能建设实现跃升,基于西安市场机制的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首先,要基于研发成果完善孵化链条。保障优势项目转化渠道通畅、所需各类配套服务齐备,全方位构建科技、产业、金融有序交流平台。在建好立体联动“孵化器”层面,建设全链条孵化载体、提升专业孵化服务水平、支持打造技术经理人(科技经纪人)、“科学家+工程师”“新双创”三支队伍。
据了解,此前西安市以西安科技大西安市场为载体,建立起“技术交易西安市场+技术经理人协会、技术经理人公司、技术经理人”的“1+3”服务模式,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四五”期间,这一服务模式将依托“秦创原”进行广泛推广,并结合“三支队伍”的建设不断优化,同步拓展创业孵化载体科技金融投资服务功能,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端发挥更大推动效力。
二是要基于产业需求提升转化价值。根据产业端需求靶向筛选资源、收集研发端成果精准对接合作,降低联络成本,促进取得实效。在建好成果转化“加速器”层面,建设新型研发机构集群,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
面向高校院所,鼓励建设技术转移办公室,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面向企业端,滚动编制需求、资源和项目“三张清单”,向驻西安市高校院所开展靶向筛选;面向产业端,建立以产业行业分类的科技成果库,精准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推进技术供需双方在技术研发早期相互协作,形成符合产业需求、更具转化价值的科技成果。
三是基于两链融合加强创新驱动,聚焦重点产业链薄弱环节、技术瓶颈和发展需求,补齐创新链关键短板,构建产业技术供给体系。在建好两链融合“促进器”层面,推进产业技术创新重点专项,优化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布局,布局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注重应用场景开放供给。
“集中力量办大事”,组织开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大产品开发、重大工程建设,建成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光电子集成制造业创新中心;聚焦重点产业领域重大技术需求推进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聚焦数字科技应用,加强场景挖掘、需求对接和开放试点,打造一批涉及商业、旅游、交通、医疗、教育、政务、文娱等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项目。
“到2025年,建成国家备案众创空间90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0家;建设西安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100家;每年组织不少于100场科技创新成果对接活动;争创领域类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引进培育西安市级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50家;打造一批场景应用示范项目。”这是《规划》紧贴务实基准,推进秦创原建设重点任务列出的具体目标。
(本报记者 周 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