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探寻大华纱厂曾经的沧桑与辉煌


  说到大华1935,或许知道的人不多,但如果说大华纺织厂或大华纱厂可能老西安都知道。
  因为大华纺织厂就是大华1935的前身,大华纱厂是西安的“老字号”。
  稍微上点年纪的人,对西安、咸阳的纺织工业都有着深刻的印记,“纺织厂”或者“国棉×厂”是几代人自豪而无法抹去的符号,也是在这些工厂工作的职工终生难忘的记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封存在遥远的记忆里。2月19日,记者走进以大华纱厂织布车间厂房建筑遗存改建的西安大华博物馆,揭开了人们心底尘封已久的历史……
  大华纱厂是西安最早的现代纺织企业,始建于1935年。创办人石凤翔,是蒋介石次子蒋纬国的岳父。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规划和大华纱厂的带动下,陕西一度成为全国重要的棉纺织工业基地。上世纪80年代,大华纱厂开始亏损,最终在2008年因为经营不善而申请政策性破产。但作为陕西省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其旧址已入选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
  以纺织机为武器与前线战士共同战斗
  1939年10月11日,长安大华纺织厂的职工像往常一样在厂里上班,没人会想到,一场灾难正等待着他们。午后1时许,天空中传来飞机引擎的轰鸣声,厂内的工人们还没有反应过来,12架日机就出现在厂区上空。伴随着尖啸声,炸弹、燃烧弹顷刻砸了下来。霎时间,原本整齐的厂房转眼化作烈火中的残垣断壁,繁忙的厂区变成了人间地狱。
  在这次轰炸中,大华纱厂工人死伤40余名,棉花烧去25000担,两座食堂、60多间房屋被炸毁。在大华博物馆里展示的老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生产车间被轰炸后只剩下钢架结构的厂房。
  到了1941年,大华纱厂又先后两次遭受敌机轰炸:5月6日,大华纱厂内外共落炸弹20余枚,炸毁拆包机1部,燃烧棉花5000余斤,炸毁工人食堂一栋;12月2日,敌机又至,在厂内投燃烧弹4枚,击中棉花仓库,烧毁棉花1465包,损失约计旧币百余万元。
  记者从大华博物馆解说员那里了解到,长安大华纺织厂建成投产一年后,创建扩产的辉煌才刚刚开始和展露,抗日战争就爆发了。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在后方实行花纱布战时军事统制。大华产品除少数供应民用外,其余70%-80%供应军需,数量每月3万匹,有效地支持了前方的作战。1939年至1942年间,大华每月贡献抗战军需约值旧币70万元以上,以此计算,一年贡献抗战军需约值旧币800万至900万元。
  正因如此,大华纱厂由一个民营纺织企业成为日军觊觎的军工企业,从与日本的商业竞争中走向了两国战争的最前沿。
  日军前后共计3次有预谋的大轰炸给大华纱厂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仅仅机器设备就损失旧币数百万元之多。在中共工厂组织领导下,大华纱厂将剩下的机器紧急搬进深山内,其生产的军需物资仍然源源不断地运往抗日前线。日夜工作的大华员工都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此时的他们要用纺织机为武器,与前线战士共同战斗。
  西安工人运动的发源地
    大华纱厂生产车间

  大华纱厂不仅有着悠久的建厂史,而且有着光荣的工人运动史。大华纱厂是西安地区党组织建立最早的工厂,也是西安工人运动的发源地。
  走进大华纱厂旧址,原来的生产车间侧面立着一块石碑,清晰镌刻着“中共西安大华纺织厂总支部旧址纪念碑”,背面的文字记录着大华纱厂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情况。
  1938年春,中共西安市工委职工委派委员王若望到大华纱厂,在工人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王若望利用工人上下班在厂外吃饭的时间和他们聊天交朋友,以挑着筐子到工人宿舍收破烂为名给他们送去宣传抗日的进步书刊,用各种形式启发工人觉悟,并在他们中先后发展张荣、张志学等人为党员。
  不久,张荣、张志学在织布车间建立了党小组和读书会。4月,大华纱厂党支部成立,张志学任支部书记。5月,细纱车间党小组成立,白桂荣任组长。6月至7月间,筒子车间、机修车间的党支部相继建立,这样,大华纱厂党的基层组织基本上都建立起来了。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华纺织厂的工人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罢工运动、复工运动和护厂斗争,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和工人阶级地位改善,进行了一系列不屈不挠的斗争。
  当时,大华纱厂党组织以宿舍为单位成立读书会,组织工人开展读书活动。他们创办了名为“努力三日刊”的墙报,进行抗日宣传;还成立了歌咏队,由党员白桂荣负责,吸收各车间的积极分子参加,经常为本厂工人和周围群众演唱救亡歌曲《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有时还到医院为抗战伤员进行慰问演出。
  1941年1月,因遭国民党特务破坏,大华纱厂党组织被迫停止活动。1949年5月,大华纱厂地下党恢复了活动。
  工人英勇护厂迎接西安解放
  大华博物馆里,有一座缩小版的安定门模型,还原了西安解放时人们的喜悦。当年,解放军就是从此门入城解放西安的。
  西安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们对失败的命运心知肚明,就派了工兵来大华纱厂安装炸药,要毁掉厂子,留给解放军一个不再有生产能力的烂摊子。
  1949年5月初,西安解放前的半个月,胡宗南计划撤退前在发电厂、火车站、大华纱厂、面粉厂等重要部位安放炸药,破坏西安的工厂和交通。得知这一情况,中共西安市工委研究商定了应对保护办法,上下都作了紧急部署。大华纱厂也是胡宗南计划要破坏的目标之一。为防止国民党特务及工兵的破坏,大华纱厂地下党按照市工委指示,迅速组织了工人纠察队,分班日夜巡逻,加强戒备。如今,在大华博物馆,展示着工人纠察队的袖章,铭刻着这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大华纱厂成为重要的军需物资供应地,因此也成为日军飞机轰炸的重点目标。从1939年到1941年,纱厂三次遭受日本飞机轰炸,损失惨重,但大华纱厂都及时恢复生产,把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抗日前线。
  70多年过后,这段辉煌的历史仍旧在岁月的积淀中闪闪发光。在大华博物馆里,工人英勇护厂迎接西安解放的故事被刻画在展板上,人们在今天可以清晰感受到当年胜利的喜悦。古城在激荡,人心在沸腾,火红的五月在欢庆西安的新生。
  “大华纱厂”,镌刻着陕西近代工业文明发轫的深刻印记。经历80多年的风雨,它见证了西北民族工业的艰难创业,见证了西安的解放和民族工业的新生,见证了不同时代留下的生活印记。上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华纱厂开始亏损,最终在2008年申请政策性破产。依托西安曲江新区、曲江大明宫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对大华纱厂工业遗存实施“整体保护、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大华·1935项目应运而生,至此,大华纱厂成为供人们纪念一个时代的符号。

(本报记者 杨海琴)


  延伸阅读
  西安大华博物馆
  以长安大华纺织厂发展史与企业文化为主线,以大时代背景为辅线,讲述了大华纺织厂的“兴建创业”、“新生发展”与“嬗变涅槃”的故事。通过采用史料及科研文字介绍、实物展陈、图片展示、模型复原、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融历史性、人文性、知识性、科普性于一体,充分展现了大华纺织厂这一西北近代纺织业先驱的历史沿革、人文风貌等,形成开放、自由、流动、互动的参观游览空间。值得人们思考和学习借鉴。
  蒋纬国与石静宜的缔缘
  大华纱厂的经历,是民族企业发展的缩影,从它诞生之初就与国家的命运绑在一起,浮浮沉沉,起起落落。中间偶有浪花泛起,演绎出令人瞩目的传奇故事。蒋介石次子蒋纬国与石静宜的爱情故事就令人惊奇。
  关于蒋纬国与石静宜的缔缘,有一个颇具戏剧性的传说。1940年,蒋纬国从德国留学归来,入西北军胡宗南麾下,在陆军第一师步兵三团第二营先后担任排长、连长、营长职务,经常往返于重庆与西安之间。有一次,他搭乘火车,见到一位时髦而漂亮的小姐正在看一份英文报纸,便前去借阅。不料,此小姐见搭讪者是个小军官,竟丝毫不予理睬。
  蒋纬国邂逅的这位小姐即是后来成为他妻子的石静宜。石静宜是当时国内著名企业家、西北工业界首富石凤翔之女。石凤翔祖籍湖北孝感,早年留学日本,专攻纺织工业,学成归国后先后经办各种纺织工业学校和工业实体,成为国内纺织界的重量级人物。抗战爆发后,为避战乱,将其在上海的产业大部迁往西北,长安大华纺纱厂就是其产业之一。石静宜是石凤翔最为宠爱的女儿,一直被视为掌上明珠。在抗战期间,她就读于国立西北大学,由于聪明伶俐,天生丽质,所以石凤翔每逢社交场合,总是携爱女相随。
  1943年秋,西安知名人士刘楚才摆设家宴款待各界名流,石凤翔与石静宜自然被奉为上宾。当时蒋纬国所在部队驻守潼关,他有事滞留在西安,也被邀出席。在宴会上,蒋纬国与石静宜经人介绍,得以正式相识,叙谈之下,颇为契合。从此,你来我往,逐步建立了感情。后来,两人追述当初火车上的那次“有眼不识”,均笑称为“缘”。
  1944年12月25日,正当圣诞节那天,蒋纬国与石静宜在西安举行了婚礼,由胡宗南主持,蒋介石、宋美龄专程前来致贺。
  婚后,蒋纬国和石静宜的感情一直很好,只是石静宜怀孕八次都流产了。在蒋纬国36岁那年,石静宜第九次怀孕。这次经过精心保胎,终于到了分娩之日。可由于主治医师处置不当,孩子胎死腹中。蒋纬国痛心不已,将死胎带回家中,久久不愿安葬。
  石静宜受此打击,身体非常虚弱。不久,心脏病发猝然离世。蒋纬国伤心欲绝,用石静宜所遗财产,创办了“静心小学”和“静宜女子英专”,亲任两校董事长,以为纪念。
  1977年9月蒋纬国在台北去世,按照他生前愿望,与原配夫人石静宜合葬。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