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3月18日,我省林业局、我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我省自然资源厅、我省教育厅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陕西省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十四五”期间,在黄河、长江流域和秦岭国家公园规划范围内新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各类自然体验基地50个。
《指导意见》指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发展,公益为主、全民共享,政府引导、多方联动”的原则,加强顶层设计,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完善政策支撑,依托全省自然保护地、城市公园、乡村公园、科普场馆等各类资源,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自然教育,提高自然教育覆盖面,推动自然教育工作规范化发展,逐步构建完善的自然教育体系,建设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省。
《指导意见》强调,要强化组织保障,构建以林业为主导,自然资源、共青团、妇联、教育、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科技、文化旅游等多部门协同参与和推进的联动机制;建立和完善自然教育推进工作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自然教育推广普及和产业发展。要加大政策扶持,将开展自然教育纳入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等事业单位绩效考评体系,建立科学的自然教育基地绩效评估、组织管理、推广示范等工作机制。
《指导意见》要求,在现有基地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丰富自然资源多样性,重点打造秦岭北麓生态文明示范带、巴山生物多样性、沿黄红色自然体验及榆林沙地(草地)等特色鲜明的自然教育区块。以自然教育课程体系为中心,注重课程的专业性、多样性、与体验基地建设的契合性,设置包含多类时长、形式和目标取向的自然教育课程体系。准确把握市场定位,不断推出具有地方特色、资源特色和文化特色的自然教育活动,加大特色自然教育产品的宣传和推介,打造陕西特色的自然教育品牌。开展自然教育机构、自然教育引导师认证体系建设,加强以专业队伍为主、志愿者为补充的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出台自然教育引导师培训工作计划,形成行业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自然教育人才队伍体系。强化涉及自然教育的部门、行业、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联系,打通自然教育和产学研互融互通的瓶颈,共同推动自然教育发展。鼓励各中小学校(园)、高校将自然教育融入研学和社会实践教育,推动自然教育融入学校素质教育。
(本报记者 孟星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