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离不开一批批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他们,把个人的“小我”融入为国为民的“大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从2003年至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神秘的太空创造了一个个辉煌成就。在这辉煌的背后,有一个落寞的身影,他就是邓清明。1998年,时年32岁的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我国的航天事业。24年过去了,与他一起的14名航天员中,8人梦圆太空,5人已卸甲离队。而他,是唯一一位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又仍在现役的首批航天员。
“宁可备而无用,决不用而无备。枕戈待旦是军人的使命,我可以用一生去默默准备,但决不会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邓清明说。
在叩问苍穹的飞天梦里,有无数个“邓清明”,虽未披甲征战,已是鞠躬尽瘁,正是他们坚守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中国离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越来越近。
在学习邓清明事迹的同时,一条推送刷了屏:神州十二发射成功,“西工大力量”再彰显。
故事要从60多年前说起,当年,五千多名华东航空学院师生响应党的号召,打起背包就出发,义无反顾奔赴条件艰苦的大西北,创造了新中国航空史和高等教育史上伟大的“西迁”。
这其中,时年44岁的季文美先生,是一位地道的南方人,从未到过西北,听闻到当时西北的落后,没有退缩,选择了积极为西北发展奉献半生。他在晚年曾回忆道:“我一生最为安慰的是,响应党的号召支援西北建设。来到西安,看到西北地区人民贫穷落后的面貌,心里一直不安,总想在有生之年为西北人民做些实事。”这是季文美先生最真挚的情感流露,他用毕生表达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真正要意,这也鼓舞着新时代的我们,学会奉献和担当。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19年,184人,西北工业大学支教人始终扎根在西部大地,为广袤的土地带去无尽的生命力。
2018年,22岁的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生宋超第一次踏入秦巴大地,由于水土不服,身体出现不适;接连遭遇山区暴雨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他不曾畏惧。三航学子,筑梦先行。为了让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他把43名学生当作自己的全部,每天除了认真授课,还主动牺牲休息时间,教室是他的第二个“家”,坚持答疑解难,陪同学们谈心,一坐就是一年。
此外,他还创建“第二晚自习”,16个男生挤在一间房中坚持每天集体分享学习心得。“我陪着他们一直到我离开支教地,200多天,几乎一天都不缺,每晚半个小时,虽然很短,但我们的心感觉更近了!”
犹记得支教结束前的最后一晚,宋超例行检查学生宿舍,“超哥,你真的要离开我们了吗?”一个原本内向不善言的学生鼓起勇气揪了揪他的衣角,满眼不舍。原本因为家庭变故想辍学的孩子,现在成功考入了县重点高中;原本成绩全校倒数的班级,现在成绩位列全县第一。工科出身的他,用了不长的一年时间,做了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
信仰之炬,越燃越亮。一批批青年正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他们展现着青春激昂的风采,他们沿着前辈们踏过的路径,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争做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有志青年。
(王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