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一度被认为是铀矿资源贫乏的国家,因为没有充足的发展核工业的原材料,且中国提炼铀技术水平也很低。那么,“贫铀”的中国是如何找到足够制造第一颗原子弹的铀的?在当时技术水平低的情况下,铀又是如何提炼出来的?
来到山里的神秘人
1957年4月,一群神秘人出现在广东翁源县下庄,他们中有朴素粗犷的汉子,有白净文弱的书生,也有威猛孔武的军人。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这群神秘人自然引起了村民们的警觉。不过,他们不是特务,也不是抓特务的公安人员,而是中央地质部309队11分队的地质工作者和警卫人员。
23岁的罗鹏飞是11分队的技术人员,他们此行的任务是为新中国找铀矿。这天,他们在下庄山区寻矿,走了三个小时候后,罗鹏飞的小分队才意识到他们闯入了铀矿“禁区”——粤北山区被花岗岩覆盖,而花岗岩中不存在有工业价值的铀矿床是当时大多数专家的共识。此时,小分队已经深入山林,进入禁区也已有两千多米。经过慎重考虑,罗鹏飞和其他队员决定,既然来了,就一探究竟!其他国家的花岗岩不含铀矿,不代表中国的也不含铀。为了造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出于保密,罗鹏飞将自己从事的事业深埋心中。1993年,为了表彰他在下庄花岗岩型铀矿勘查项目中的贡献,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为他颁发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随着时间的流逝,晚霞映红了天边,大家也已经筋疲力尽,突然,他们的伽马仪居然有了反应!只见表盘上的伽玛指针一个劲地往高档指数的刻盘上打,一连调了三个档都是最高指数!为了验证这个发现,罗鹏飞扩大探测面,结果仍是指针指向最高指数。他们发现铀矿带了!
然而,当时指导中国寻找铀矿的苏联专家,一听说在“禁区”发现了铀矿带,立马就将罗鹏飞训斥了一番,并命令他们必须尽快撤出粤北的花岗岩带。罗鹏飞这个只学了一年地质的年轻人血气方刚——我们国家的铀矿事业起步晚,基础差,是要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但是并不是照搬照做!并且他和队员们已经在山上做了细致的检测,仪器显示铀矿确实存在,并且分布面积不小,因此他坚信,那里有铀矿带。他顶着如山的压力,带领着队员们在挥汗舞镐,挖掘勘探沟带,每天背着仪器不停地在深沟里“转悠”。
经过几个月的艰辛努力,他们发现了三个矿体,品位达到了0.1%。后来的研究证实,罗鹏飞确实发现了一条储矿带,其中的矿体大小不一,大矿体长可达200米,厚2-5米,矿体的品位为0.1%-0.3%。品位,指的是单位体积或者单位重量矿石中,有用元素或有用组成成分的含量比率。含量愈大,品位愈高。根据矿石品位可以确定矿石为富矿或贫矿。通常认为,铀矿品位低于0.1%属于低品位,也就是说,粤北的这片矿体中的铀含量并不算低。
如今,随着科学的发展,花岗岩是铀矿禁区的说法已被证明是错误的。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结形成的岩浆岩,随着大块花岗岩的凝固,所有微量的铀都会浓缩在最后凝固的液体中。这些岩石可能断裂,使含金属的流体侵入周围岩石,留下高浓度铀的矿脉。多次的构造活动可使铀进一步富集。澳大利亚奥林匹克坝矿山的铀矿床就是这样形成的。奥林匹克坝矿山位于澳大利亚中南部的南澳大利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铀矿床,据称铀矿储量约为100万吨。
一群铀矿井下的无名英雄
在湖南金银寨,中央地质部309队的队员们还发现711矿。711矿不仅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了原料,还为中国第一颗氢弹、第一艘核潜艇提供了充足的“粮食”,被誉为“第一功勋铀矿”。这里也有着一段尘封的艰苦奋斗的历史故事。
湖南气候潮湿,山区的气候更是多变,技术人员、矿工都来自天南海北,许多人难以适应这里的气候。不过,人们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从无到有建起了矿区。
然而与生活条件的艰苦比起来,在矿井下作业可以说是一种煎熬。采矿坑道位于地面之下100米左右的地方,而在80米以下的位置却冒出了四五十摄氏度的温泉。这使得坑道中温度高,湿气大,人在里面就像进到了蒸笼。当时没有完备的通风系统,机械设备、水电等都没有跟进,在许多工作面上,前面工人在打钻、运矿,后边则是一个工友拿凉水管,往前面的人身上浇凉水降温。工人们回到地面后,体温往往很长时间都降不下来。
更艰难的是,坑道中空气污浊,灰尘弥漫,而这些粉尘又是放射性物质。由于坑道中气温高,不透气,工人们不愿意戴口罩。许多人因此患上了严重的矽肺病,有的人在工作的过程中倒下……
当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时,铀矿井下,矿工们仍在辛勤地劳作,他们可能并不知道这其中有他们的一份功劳。这些无名英雄为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土法炼铀 铀元素在地壳中分布广泛,据估计,平均每吨地壳物质中就约有2.5克铀,比金、银等元素的含量还高。不过铀矿床在地球上的分布却很有限,主要分布于美国、加拿大、南非等国家和地区。而由于铀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因此自然界中没有游离的金属铀,它总是“混”在其他矿物中,以化合状态存在。而要获得原子弹所需的浓缩铀,就得先将铀从其他矿物中分离出来,得到重铀酸铵。重铀酸铵是铀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的中间产品,因颜色为黄色,也被称为黄饼。然而,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还没掌握如何将铀从矿物中提取出来的技术。
1958年,湖北襄阳南漳县的小伙子王明建就要面对这个难题。他被派到广东翁源县下庄水冶厂担任厂长兼技术负责人。尽管跟苏联专家学习了一年,但是他们从没有提到过如何从矿石中提取铀。而上级交给他的任务是:半年内制取出原子弹所需的二氧化铀的原料重铀酸铵。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王明建只有一句话“:党交给我的任务,必须完成!”
为了能完成任务,王明建没日没夜地研究试验,有一天,他突发奇想:给铀矿石“洗澡”,是不是能把铀洗出来?王明建根据当地的条件,自创了一套炼铀的土方法:第一步弄出富矿;第二步富矿破碎;第三步用硫酸浸泡,让产品出来;最后一步则是用氨水中和,得出比较纯的产品。
有了想法,王明建带领着几十名工人撸起袖子加油干,他们经常一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不仅休息时间无法保障,做试验还冒着生命危险。在试验中,王明建两次经历了含有核辐射的爆炸,身上多处被烧伤,险些丧命。
在他们的努力下,在半年的时间里,下庄水冶厂生产了71.3吨的重铀酸铵,占当时全国土法炼铀的总量的67%,完满完成了任务。
为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做出贡献的,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执拗”的普通人,他们怀揣爱国之情,为祖国的核事业奉献青春、热血,甚至生命。他们的努力为中国的核科技奠定了基础。
2012年,中国在内蒙古中部的大营地区勘探到铀矿,据估计铀矿储量达5万吨,这是目前中国已探明的规模最大的铀矿,开采的铀如果全部用于制造原子弹,可以制造约300万枚。而大营铀矿的铀矿储量足以让它跻身世界级大矿的队伍,而中国也可以甩掉“贫铀”国的帽子了。
(赵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