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2年起,榆林市“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已连续举办30届。多年来,榆林市高度重视,以政府为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设立组委会,市委和市政府两办印发《活动方案》总体部署,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积极策划开展一系列社会化、群众性科普活动,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科普氛围。
积极创新服务四大重点人群的科普工作方式方法。面向青少年持续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智力七巧板竞赛等赛事;广泛开展校园科技文化、应急安全、身心健康等科普活动和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巡展活动。面向农民坚持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普赶大集”等活动为抓手宣传科普知识;组织科技专家、科技特派员、流动专家工作站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技能培训、科技推广、科普讲座等活动。面向城镇劳动者,通过科普展览、报告会、知识讲座等方式广泛传播应急科普、健康养生、节能环保等知识;联合人社、工会、妇联等部门开展以专业技术人才、劳动再就业、妇女岗位技能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活动;连续举办榆林市“三创”大赛,组织参加陕西省创新创业大赛、“三新三小”创新竞赛等,培育造就一批优秀企业科技人才;举办企业家科技沙龙、榆溪科技论坛等,引导中省优质科技资源落地榆林。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将科学素质教育列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学计划,依托市委党校、榆林学院、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等,为全市干部提供丰富的培训套餐;利用“干部教育网络学院”、榆林大讲堂等平台,不断满足公务员各类别多层次、多样性培训需求。据统计,全市每年举办重点活动100多项,各类线上线下科技科普讲座100多期,发放各类科普宣传资料、图书近百万份(册),受益群众达百万人次。
积极整合各类优质科普资源,实现科普服务的广覆盖和均衡化。榆林市科技馆、府谷县科技馆相继建成并投用,累计接待量超100万人次;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全市科普大篷车已配备14辆;建成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2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23个、校园科技馆20个、科普活动站320个、科普宣传栏456个、科普长廊35个,电子科普长廊11个。
积极构建基层“三长”(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农技站站长)工作机制和市县乡村四级科普信息员体系,共吸纳500多名“三长”进入基层科协组织,科普信息员队伍达1985人;成立18个流动专家工作站,吸纳170名科技专家助力乡村振兴。探索建立公众科学素质发展研究教育体系,全市共成立省级研究中心2个,市级研究中心2个,各具特色的县级研究中心12个。
此外,榆林市还全面构建起集广播、电视、网络、报纸、微信、科普e站“六位一体”的科普传播体系,开通榆林科普网、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科普服务平台,创办《榆林科普》刊物,为广大公众提供多元、高效、精准的科普服务,极大拓宽了科普知识的传播渠道。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生机勃勃的榆林大地,一场场精彩纷呈的科普活动成功举办,这正是科普为民、科普惠民的生动实践。本着对象化、接地气、暖民心、重心下移、服务基层的原则,榆林市始终坚持把“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作为科普工作的“标杆工程”,积极组织动员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广泛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为提升全市公民科学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
(田海洋)
三下乡
“三下乡”即有关文化、科技、卫生方面的内容知识在农村普及,促进农村文化、科技、卫生的发展。其中文化下乡包括:图书、报刊下乡,送戏下乡,电影、电视下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科技下乡包括:科技人员下乡,科技信息下乡,开展科普活动;卫生下乡包括:医务人员下乡,扶持乡村卫生组织,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参与和推动当地合作医疗事业发展。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团中央首次号召全国大学生在暑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1996年12月,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农业部、文化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1997年,“三下乡”活动在全国正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