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八点我和朋友们就来到这里,做操、吃饭,晒晒太阳,按按摩,用一用艾灸桶,大家互相聊聊天,过得很充实!”家住咸阳市渭城区文汇路街道愿景园小区82岁老人张淑贤,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了202所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提起自己的社区生活,一种家的温暖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文汇路街道202所社区自2021年社会化移交以来,积极完成社区党群服务阵地改造及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总面积达1600平方米,其中日间照料中心346平方米,涵盖二次加工配餐区、就餐区、康养区、休息室、理疗室、娱乐室、微幸福站,全方位满足老年群众餐饮、保健、休闲、居家服务等多层次、多元化养老需求。一年来,社区各项养老服务渐入佳境,为社区600多位高龄老人带来了家门口的养老新体验,成为辖区养老服务的一张金名片。
▶“老有所养”更有温度
202所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引进了专业养老机构,配备多名专业工作人员,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周到的养老服务。社区高龄老人不仅可以在日间照料中心吃上放心餐,还可以享用医疗保健设施。此外,日间照料中心还定期邀请专业人士开设健康讲座、健康义诊,普及老年群体关心的、常见易发的疾病知识,指导老人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同时进行免费测血压、血糖、疾病筛查等,助力老年人安享晚年。
50多岁的胡师傅是社区人熟知的理发师,目前也是202所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时间客”。“时间客”即是参与日间照料中心“时间银行”的志愿者,定期为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换取相应的积分,可在自己晚年的时候享受相应的服务。胡师傅每月坚持为社区老人们集中免费理发,“大家都是多年的老邻居,他们信任我,我特别开心,谁没有老的时候呢,能搭把手,自己也挺充实的”,胡师傅说。
像胡师傅这样的“时间客”还有很多,他们有的是年轻人,有的是老年人中的“年轻人”,帮助老年人清洁卫生、上门送菜、陪同照顾、家电维修、代办事项等,在社区形成了一股青老互助、老老互助风,为“15分钟养老服务圈”注入了更多的爱与关怀。
▶“老有所乐”更加悦心
“父母年纪大了,我们工作忙没时间陪他们,心里挺愧疚的,现在每次看到父母在社区和其他叔叔阿姨的活动照,我安心多了,希望他们一直这么开心下去!”父母家住愿景园小区的王女士说道。
让老年群众的笑容更加灿烂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奋斗目标,为此工作人员常怀热心、耐心、巧心,为老年人的生活涂抹着别样的色彩。传统节日是社区最热闹的时候,端午节齐包粽子、重阳节围桌畅谈、中秋节制团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日活动为老年人送去了特殊的祝福,赢得了老年人的一致称赞。在传统节日之外,社区工作人员还经常联合日间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组织策划为老年人过集体生日,开设公益烘焙课、手工课、茶艺课,还有做游戏等,极大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缓解了老年人缺乏精神慰藉和心理关怀的问题。
“今年春天,他们还组织我们二十多人集体出游,大家一起聊天、唱歌、拍照,像上学的时候一样!”杨爷爷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让老年人走出家门、走进社区,感受集体的温暖实现“老有所乐”正在成为202所社区老年人的新常态。
▶“老有所为”更添活力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是202所社区许多老年人的真实写照。该社区老年人大多为退休职工,文化素养较高,仍保持着“老骥伏枥”的豪情和“休将白发唱黄鸡”的乐观,在热爱的事业上发余光尽余热,续写着自己的精彩人生。
今年70多岁的王广玉是吴运铎精神研究会的成员,一直以来致力于把兵工事业的开拓者、202所第一任所长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的红色精神讲得更深、传得更广。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他多次为街道党员干部、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宣讲,以扎实的资料功底和真情实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八旬老人李铭新自退休后开始学习国画,二十余年来饱览祖国名山大川,共创作、临摹习作300余幅,其中笔唱墨酣、意境深邃、格调高雅者为数不少,202所社区特为老人举办以“山川锦绣”为主题的个人书画展,为书画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目前,该社区还成立了由老年人组成的书画协会、舞蹈队、合唱团等,他们重拾爱好、精进技艺,彼此互相交流、切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新天地,释放了晚年生活新活力,也共同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全社会共同的愿景,也是文汇路街道202所社区的努力方向所在,社区正在逐步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托稳老年人从容、自信地沐浴幸福“夕阳红”。
(本报记者 朱志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