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鲁班,大家就会想到“能工巧匠”四个字,有关他发明和创造的故事数不胜数。今天,我们来讲讲关于他和锯子的故事。
据说有一次,鲁班奉命建造一座宫殿,工程规模浩大,要求的工期却很短。大家干到中途,木料用完了,鲁班只能带领徒弟们一边上山砍木头,一边加紧施工,生怕耽误了工期。
在砍树时鲁班发现,斧子使用起来费时费力,而且用不了多久刃就钝了。“能不能造出一种工具来代替斧子呢?”这个想法一直萦绕在鲁班心头。有一天,他去山上砍木料,山路很陡,他用力抓住两边的杂草,吃力地向前行进。当他松开手,一片草叶从他手指间划过,一阵疼痛,仔细一看,手被划了一道口子,鲜血从伤口中渗出。一片又轻又软的草叶,竟能把手指划破?鲁班摘下那片草叶查看,发现叶子的边缘有一排又小又尖的齿。这给了鲁班灵感。他找来一把竹片,把它削薄,又在边缘刻出一个个“牙齿”,用这些齿在木料上来回拉锯,果然拉出了一条深深的沟。“如果用比竹片更坚韧的铁片来做,不就能把木头轻易弄断了吗!”于是鲁班找来铁匠,让铁匠照着竹片的样貌打造出几根带齿的铁片,并给这些铁片装上了木制的柄,锯子就这样产生了。工匠们用锯子伐木又快又省力,宫殿如期完工。两千多年过去,锯子在工匠们的手中一代代流传至今。
以上是鲁班发明锯子的传说。上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周原发掘了一处西周中期的骨器作坊遗址,人们在遗址中发现了六把铜锯和一把骨锯。从这一点来看,锯子远在鲁班发明之前就已存在。
既然锯子不是鲁班的首创,为什么人们又将其归于他的发明物?原因不难理解,人们将鲁班尊为我国建筑和木匠业的鼻祖,并且习惯性地认为他发明创造了许多有用的器具,如钻、刨子、铲子等。其实,这些工具不会突然出现,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良改进的说法也许会更能使人信服。
从某种意义上讲,鲁班不仅代表个人,更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