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端午节弥漫着醇厚的粽香,泼洒着浓郁的风情,带给我们无限的快乐和温暖。
水乡女子,划着小船打粽箬来了。把苇叶一片一片掐下,再一把把放在船上的水桶里,青翠欲滴,新鲜碧澄,散发出幽幽清香。等到残阳如血、牧笛轻吹时,她们才荡起小舟、沐着夕晖而归。端午节的香味便在绿色的粽叶间荡漾开来。
破晓时,天空是澄澈的天青色,倘若古镇的染坊。水色淋漓中,有窈窕村姑担一篮粽箬在小巷里翠生生地叫卖。她们软软的步子,水蒲般的腰肢,一副青竹扁担在圆肩上直晃悠,青碧的粽箬养在水桶里,甜脆的吆喝回荡在长街短巷,音韵绵长。有身姿袅娜的村妇在清水田里插秧,婉转的秧歌飘向远村,炊烟里缠绵。
母亲把箬叶放到锅里煮沸,再捞起洗净,就是上好的粽叶了。新采的箬叶浸泡入水,瞬间水晕染成淡淡的青色,翡翠般透明,嫩嫩的绿惹人怜爱。
裹粽子颇有技巧,多为年长者或心灵手巧的俊媳妇。她们先把翠绿的箬叶烫煮干净,在雪白的糯米里掺上赤豆、蚕豆、花生仁或肉末儿,然后把三四片箬叶铺叠起来,尖出两指卷成锥状,灌满糯米和馅料,慢慢地包扎、绑缚,棱角分明。
讲究的女人还能包出犄角对称的菱米形的,犀利峭拔的斧头形的,粗放简朴的草把形的,馋得孩子们直咽口水。小粽子拎在手中,像一件精细的工艺品,玲珑别致。
煮好的粽子,清香扑鼻。剥开粽叶,里面的粽子晶莹透亮,如宋朝的瓷器。蘸点白糖,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又甜腻又软糯,紫红的大枣和赤豆就露出头来,那香那甜那糯,游弋在唇齿间,令人满脸春色、齿颊生香。
乡村孩子的脖子间便挂上五彩线、鸭蛋网和香包。香包里填的是晒干了的艾蒿、菖蒲及一些草药,有一股浓浓的香味,孩子家戴香包有清洁、辟秽的好处。
这一天,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外,民间还有饮雄黄酒、戴香包、悬艾草、簪菖蒲等习俗。当家的早早把煮熟的粽子端到神龛上,放上几株艾条和菖蒲,燃起香烛,躬身叩拜一番,祷告一番。一家人吃过糖醮粽子后,便上菜场买鱼称肉,由晚上吃。
每逢端午节,浴室里都烧百草汤。在池水里放进野蒿、香蒲、老姜等,其中绝少不了艾蒿。水沸后,将草物捞尽,水色浊黄,艾香扑鼻。大家欣然前往淋浴,吮吸来自乡野深处的苦涩气息。水是用敬过神的苦艾、菖蒲煮成的,灰褐色,味道苦涩,洗了能祛病免灾。
撑会船是端午节最亮丽的风景。水乡宽敞的大河里并排泊着几条铺上木板的水泥船,头裹红巾、身着绿褂、手持长篙的汉子分列船舷,整装待发。随着梆梆梆、咚咚锵的锣鼓声,刹那间,“水手们”一齐下篙,一齐吆喝,一齐起篙,船便像离弦的箭,争先恐后向前窜,河水被溅起层层波澜。河岸上,彩旗猎猎,人头攒动,喊声震天,情绪激昂。直到炊烟四起,鸟雀归巢时,人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家。晚上合家欢聚,边吃边畅谈一天的见闻。
故乡的端午节,如同窗花、青瓷、旗袍一样氤氲着浓郁的东方文化气息。纵然世事如烟人生凉薄,艾香和粽香一直弥漫在心头,那是乡味,更是家的感觉。端午节,摇曳着浪漫风情,浸润着浓浓乡情,带给我们的那份期盼和甜蜜,脐带一样伴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