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工匠”科学素质提升协同机制研究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綦 玥 彭超群 齐昱霖 温 鑫
为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进一步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乡村建设行动的路线图与时间表。纵观整个文件,“注重保护、体现特色”“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的原则立意鲜明,这均对乡村“本土人才”的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待。当前,以建筑领域“乡村工匠”群体为例,其基数大、分布广、种类多、人员杂,精准把握群体“基本面”,下好“全盘棋”需要坚持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全面发展与由点突破相结合,以期实现“乡村工匠”群体科学素质整体提升。
1.现实矛盾:我国“乡村工匠”群体现存问题概述
1.1宏观指导不足,“乡村工匠”群体发展规划缺“元气”
“乡村工匠”是乡村发展的先锋力量,在农村经济发展与转型、农村社会数字治理、乡村建筑与乡土文化传承保护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当前,我国“乡村振兴”事业全面推进,乡村本土人才缺口依然较大。与日益增长的工作需求、种类需求相矛盾,我国各地方却普遍存在“乡村工匠”群体发展无规划、人员管理无组织的突出问题。一是针对“乡村工匠”群体,如人员数量、学历、技能掌握等基本情况当地相关部门不掌握、不熟悉,没有详细的数据资料供决策参考;二是对“乡村工匠”的素质提升思想认识不足,没有较为清晰的目标规划,群体中很难批量产生同发展要求相匹配的“能工巧匠”;三是“乡村工匠”参与具体工程建设的准入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与退出机制不健全,“乡村工匠”队伍建设缺少指引、缺少师资、缺少榜样“,乡村工匠”队伍发展元气不足。
1.2深耕文化不足,“乡村工匠”科学素养培养欠“文气”
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城镇化建设更加吁求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乡土文化和技艺的传承,更需要一大批知农村、懂农村、爱农村的“乡村工匠”,而这个“知”“懂”“爱”就需要教育引导“乡村工匠”深耕地方文化。相较于这一目标,目前“乡村工匠”科学素养培养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乡村工匠”队伍中年龄结构亟需改善,掌握传统技艺的手工艺人老龄化严重,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使得本就缺乏吸引力的传统建筑行业更难吸引年轻人,很多传统工艺因出现传承断层,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二是“乡村工匠”自身科学素养知识体系不健全,无法对传统技艺构建较为全面、翔实、系统的理论体系,一般以施工图纸为教材,很少保留影像与音频资料供后生学习或用于文化传播。同时,实践技艺的传承模式较为单一,仅仅停留在口传心授与师徒相传层面,排他性相对较强。三是“乡村工匠”对地方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工作存在滞后,大部分“乡村工匠”随施工队流动发展,缺少对当地文化的学习、理解,更缺少保护意识与能力,因而在从“泥瓦匠”到“新工匠”的蜕变中缺少教育赋能,地气有余,文气不足。
1.3联动支持不足,“乡村工匠”融入乡村振兴少“底气”
“乡村工匠”基数大、人员构成复杂,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群体和核心环节。作为乡村振兴建设一线工作者,其素质能力提升与效用发挥往往会出现链条受阻式联动不足的问题。一是链条上端政府政策支持或保障措施不到位,导致“乡村工匠”社会地位、福利待遇和生活保障存在一定问题,未能给予该群体长期发展的底气;二是链条中部社会支持力度不足,导致“乡村工匠”同社会、企业、学校、相关组织等互相扶持程度不深入,资源未能有效整合,村域间、校地间合作未能有效贯通,导致一定程度上“乡村工匠”走不出去,也“引不进来”;三是链条下游“乡村工匠”群体教育服务措施跟进不到位,导致“乡村工匠”再教育、再发展动力不足、内涵不足、激励不足,进而导致投身“乡村振兴”宏伟事业自信心、上进心、责任心匮乏。
2.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工匠”科学素质提升的三方对策
2.1政府抓大,提高建设高质量“乡村工匠”队伍的重视与支持
一是要积极举措,建立乡村工匠保障体系。在薪水待遇与职业自信两方面为“乡村工匠”建立保障体系,定期制度化开展普查行动,将所有工匠分类别登记在册,按照一定标准给予定量的资金补助。定期对于有卓越贡献或技艺精湛的工匠适当进行荣誉性的奖励和嘉奖并进行大力宣传,增强社会对“乡村工匠”的职业认同。日常生活中加大对于“乡村工匠”的人文关怀力度,定期对“乡村工匠”进行关怀慰问,体察“乡村工匠”在工作与生活中的困难,全方位提升乡村工匠的职业认同。二是要科学评价,规范“乡村工匠”管理。农村建房的整体质量和标准与乡村工匠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为规范农村建筑工匠管理,有关政府部门应建立信用奖惩制度,出台制式化培训教材,促进农村建筑工匠提升综合业务素质和建造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并通过“优、合格、不合格”的科学评价体系,将工匠与工程紧密相扣,全面提升“乡村工匠”的建造水平与行业责任心。三是要加强监督,规范行业保障健康发展。一方面,针对工匠厂房、工地等工作环境存在的问题,应由环保部门定期监管环境卫生情况,保障工匠作业时的人身安全。另一方面,要重点规范传统建筑工程行业的市场秩序,抵制挂牌、外包施工,禁止层层分包的抽成行为。建议尽快建立专业培训机构专门为提升传统建筑工匠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服务,为“乡村工匠”职称评定、称号评定、资格认定等提供更多便利,持续加强工匠的素质教育,提升工匠的综合素质。
2.2社会抓总,增强服务“乡村工匠”队伍发展的平台与渠道
一是要强化激励,壮大“乡村工匠”队伍。社会、企业及相关组织应该积极探索本地或本企业“乡村工匠”的认定办法,依照“乡村工匠”的技能等级进行传统人才补贴,增强“乡村工匠”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并畅通有意愿成为“乡村工匠”的新人培养渠道。二是要搭建平台,扩大“乡村工匠”影响。社会、企业及相关组织要积极搭建平台,将“乡村工匠”的宝贵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搭建工作平台更好的将其推介出去,加强不同区域间“乡村工匠”的合作,打破“乡村工匠”守旧的刻板印象,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传统建筑行业的发展。三是要优化培养,夯实“乡村工匠”素养。社会、企业及相关组织应该积极发挥组织能力,以技能竞赛、技艺培训、工作交流、讲座分享等多样主题和线上线下等不同渠道,开展“乡村工匠”技艺水平与科学素养的提升培养与系统展示,积极向外界开放,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打造工匠品牌,营造全社会浓郁的“尊重工匠”“欣赏工匠”“学习工匠”“争做工匠”的良好氛围。
2.3学校抓点,对口支援“乡村工匠”科学素质提升难点与需求
高等教育是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职教育更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统筹发挥好教育资源是提升“乡村工匠”科学素质的必然要求,因而贯通校地合作,着力打造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和“乡村工匠”培育共同体便尤为重要。一是学校可拓宽“乡村工匠”技艺传承新渠道,更大范围内与村镇联合开展订单式、模块式培训模式,整合乡村工匠技艺技能培训资源,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与指导,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乡村工匠”的技艺传承行列;二是学校可优化农村建筑和乡村规划专业,结合“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等重大现实需求进行专业改造,探索建筑类专业与农村建筑工程队共建,乡村规划专业与县级规划部门共建等人才培养新范式,一方面引进“乡村工匠”作为兼职教师,另一方面结合学校优质资源开展系统培训教育,并通过学费减免、奖学金奖励等方式鼓励农村孩子与工匠子弟学成返乡;三是学校可立足实际需求,精准培养人才。一方面,定期成规模化依托课题申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学堂等将最新施工技艺,建造手段以及行业政策导向通过大学生途径向地方“乡村工匠”进行宣讲传播,另一方面优化“乡村工匠”培训教学模式,重点开发与“乡村工匠”培养相关的精品专业课程和技能培训课程,因地因材施教,提高培养覆盖率。
“乡村工匠”科学素质的提升是一套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更需要同向发力,需要“出点子”“想对策”,更需要抓落实、看反馈。本研究将持续关注这一领域,矢志为弘扬工匠精神、建设美丽乡村贡献智慧与力量。
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1PSL129)
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延安精神与新时代陕西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JDSZ3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