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三秦科技群英传
一片丹心融绿野 一生做好一件事

  在陕北榆阳大地上,有一个身影在静静地穿行,一路播撒绿色的希望,默默实现着自己平凡的人生价值。他,就是榆林市榆阳区林业和种苗工作站站长王玉宝。
  他20多年如一日,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辛勤耕耘,围绕北治沙南治土、生态榆阳创建和林业重点工程,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致力于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林业产业,默默地为榆阳区的造林绿化事业奉献着青春和智慧。
  在工作中,他深知随着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林业事业的蓬勃发展,知识将越来越重要。要搞好新形势下的林业工作,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积累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于是,他凭着一股农村孩子的坚韧和顽强,在一路过来的20多年里,不耻下问、虚心求教,向老同志学、向农民朋友学、向书本学、在工作中学、在探索中学,边学习边实践,边实践边总结,从育苗造林到经济林管理管护,从工程规划到施工作业,从课题试验到推广应用……正是因为有了不断学习,才使他在工作中积累了足够知识和经验,出色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每一个阶段的林业工作。
  二十世纪初的林业干部下乡开展工作,基本靠步行、自行车、搭三轮车,只有少数条件较好的村组才有几辆摩托车。记得2002年的秋冬,为了将退耕还林补助在春节前发放到村民手中,当时恰逢大雪,他与同事们依然踏上了退耕还林验收的征程。王玉宝(左二)在田间指导果农们修剪果树。
  那天,他们一行8人一大早出发,由于山路崎岖再加上大雪覆盖、道路湿滑,他与一位村民一不小心摔进了沟里。当他俩相互扶持爬出深沟,焦急的同事们看到他们满脸满手的擦伤、划痕,都劝他回队部休息。可是,想到村民们等着拿到退耕还林款,好好过个年的期盼,他摇摇头,拒绝了同事们的劝说,忍着痛坚持和同事们一起上山下坡,挨地块检查验收。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技术干部也要不断更新储备,造林作业设计从之前的人工手对坡勾绘纸质版地形图,发展成为电脑制图;数据统计从之前的以调运苗木数量、株行距、推算面积的粗略计算,发展成使用导航仪电子测绘。作业水平逐渐规范化、成熟化、精准化、科学化,为“服务林农,造福乡亲”提供了精确可靠的依据。
  既然选择了林业工作,就是选择了艰辛吃苦,就得不怕风吹日晒雨淋,就得放弃节假日,就得深入植绿第一线,去调查研究,去踏勘实践。他大到乡镇林业工作的检查指导,小到造林地块的落实规划,不是与村干部座谈,就是向群众讲解林业新形势、新技术,不是在施工现场指导,就是在安排苗木调运……只有身处一线,才能记录和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随时解决突出的具体问题。
  他参加工作以来,多次参加榆阳区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如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四期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天保工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榆阳区三年植绿大行动总体规划、榆阳区“三个亿元”绿化工程总体规划、榆阳区市区共建项目绿化规划、京津风沙源治理总体规划、林业“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总体规划,还有“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榆林野生动物园、榆林沙地公园、麻黄梁地质公园重点工程绿化设计,百万亩“樟子松基地建设”规划,百万亩“长柄扁桃基地建设”规划以及“米”字形生态林业工程项目规划设计、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及补植补造规划设计、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林业工程、千村万户绿化、能源企业绿化等工程的规划。上述这些项目的规划,均按时上报,做到了布局合理、项目可行、设计规范、资料齐全,这些项目同时也成为榆阳区近几年来林业建设上重点骨干工程,示范工程、亮点工程、民心工程。
  一事专注便是动人,一生坚守便是深邃。像王玉宝这样,选择用一生的坚持和一辈子的专注,去做好一件事。即使不能轰轰烈烈,名垂青史,也依旧让人感动,令人钦佩。他用20年的辛勤耕耘换来的是一片片郁郁葱葱的山林;他用20年的执着和坚守,展现的是一名林业工作者的美好形象;他更用20年的无私奉献,诠释了一名基层共产党员最真的内涵。
  

(本报记者 张旭)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