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通过发展杂交兔养殖,村集体经济不仅多了一项收入,脱贫户又找到了一条致富的新门路。”咸阳市秦都区双照街道肖何庙村党支部书记李随同说。
6月17日,咸阳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陕西瑞禾扶贫养殖产业有限公司肖何庙村养殖基地内闷热难耐。走进恒温兔棚内,却是另一番景象,四排欧式兔笼排列整齐,凉风轻拂,棚内无异味,自动饮水系统、兔粪尿皮带传输设施等现代化养殖设备一应俱全。
技术人员介绍,兔粪尿是一种优质高效的有机肥,基地建设兔粪尿加工处理设施,在兔棚末端实现了粪收集、尿分离,自然发酵成为有机肥,为基地内的玉米和苜蓿提供养分。
在180平方米的熟肉加工区内,生产加工一条龙,一袋袋、一盒盒熟肉产品在这里完成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养殖基地从生产到废物处理,从加工到市场销售,已经形成一套全产业链。
今年60岁的刘亚线身着工服、戴着口罩正在给漏斗内倒饲料。她是肖何村村民,8亩地全部承包,虽然已脱贫,但经济不宽裕。“这座兔笼饮水自动控制,粪便有皮带传输,早晚喂两次,活轻松,每天只干不到6个小时。”刘亚线说道。每月拿1200元工资,厂里有股份年底有红利,再加上低保、新农保,一年收入两万多元。
据悉,陕西瑞禾扶贫养殖产业有限公司肖何庙村养殖基地,年存栏500只种兔,年产近2万只商品兔。
销售商品兔以及兔肉产品是目前主要的盈利手段。全封闭的绿色产业链,做到了绿色环保无公害,自主研发的卤烤系列兔肉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年销售额在百万元以上。目前已经投入300余万元用于基地建设,下一步计划在现有基础上扩大规模,再建设7座恒温繁育棚,种兔数量达到3000只以上,商品兔产量达到10万只。
杂交兔养殖基地是“万企帮万村”的一个成果,实行公司化运营,由村委会监事,采取“党支部+企业+脱贫户”的发展模式。脱贫户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在养殖基地劳动获取报酬和红利。村委会以土地入股,利用红利改善基础设施,为村集体经济打下基础。
(李石 本报记者 朱志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