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做科研一线的孤勇者
作为秦川机床集团宝鸡仪表有限公司的工程师,杨华扎根一线,从事仪器仪表研发及油气田开发科研工作11年,从一名普通的设计员成长到能独挡一面的产品负责人,在油气田现场和石油仪器仪表设计研发均有较好的建树。尤其是从事压力仪表研发工作后,深耕细分领域,重视压力仪表的应用场合和环境,根据自身油气田开发学习经验,丰富石油仪器仪表这一细分领域内的产品。目前授权专利23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美国专利2项;参与制定企业标准5项;发表论文4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次,并发表论文1篇。主持完成横向课题1项--《缝洞型油藏注水配套工艺技术完善与应用-分段注水关注系统节点力学分析及井下封隔器改进测试与评价》,该项目为中石化“十三五”重大专项科研示范项目,项目金额41.25万元。
主持研发的陕西省重点新产品项目“YKU/YTU耐硫抗震压力表”针对酸性气田进行研发。随着油气田开发的中后期,常规气井的开发已经转为老井二次改造上产,而“三高”井(高温、高压、高含硫)、页岩气井等已成为油气上产的主力,这些新能源气井目前都属于起步阶段,特别是适用于酸性气田的配套仪表。本成果主要针对酸性气田的井控环保需求进行设计研发。高耐硫压力表、高耐硫泥浆抗震表2020年已在西南油田气进行推广适用,目前适用效果良好,满足现场井控环保的需求,其中YTU系列高耐硫压力表产品性能国内领先,可以比肩国外同类型产品,YKU系列高耐硫泥浆抗震表产品性能国际领先,该项目目前已斩获两项省部级奖励。在主持的研发的陕西省重点新产品项目“JZ-Z2型司钻房用重量指示仪”针对目前国内重量指示仪精度等级不能达到进口的0.5级要求,且指重针与灵敏针的重合性比进口要差,使用时需要根据摆放的位置重新敲指针位置。JZ-Z2型司钻房用重量指示仪以马丁戴克的精度等级及指重针和灵敏针的重合性为性能标准,国内司钻表基础样式为样式标准进行样机的设计及试制。对弹簧管的线性与机芯的稳定性进行了大幅度提高。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从事科研工作满腔的热血,也需要认真的态度”。杨华就是用这句话一直激励着自己在科研一线上做一名孤勇者。
张建坤:飞鸟归巢展宏图
从上海求学工作,在西安从事5G基站天线和手机天线研发,看惯了大城市的风景,铜川男孩张建坤最终还是选择回到了“圆心”。
耳畔不是没有质疑的声音,但家乡已搭建好“舞台”,只等年轻的科研人员“登台唱戏”。心有凌云志的张建坤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家乡正处在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人才尤其渴求。在这里,我的想法很容易落地,继而产业化。”他怀着对家乡的热爱,放弃在上海的优越条件,励志用科技建设家乡铜川,服务于铜川煜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献身卫星通信天线事业。
多年从事卫星通信天线、雷达相控阵天线及天线罩产品的研发工作,在工作中,常常不满足于现状,热衷于新工艺、新药剂、新材料的应用研究。面对复合材料成型一致性差、产品固化不足和孔隙率过高等难题,带领研发团队披星戴月、攻坚克难,按照轻量化、低功耗、高可靠性和精密化的市场目标应用新科技、新工艺开发低剖面卫星天线,非金属材料机载、车载、船载雷达天线罩和非金属低剖面大阵列平板天线等新产品达16款。研发新产品年产值600万元,多次获得各级奖励和荣誉,拥有国家专利5项。作为年轻技术骨干曾5次承担/参与省级重大专项、市级重大专项,全面负责技术工作,为天线罩成型技术进步和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重点围绕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经过刻苦钻研,在天线及天线罩方面获得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和成果创新,先后攻克低成本树脂基复合材料天线罩成型等150项多难题,降低了22.5%生产成本。有力提升了现有复合材料制品的力学性能,降低了产品孔隙率,扩大了复合材料制品应用范围,推动我国飞机、汽车和雷达轻量化结构件的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相关产品已在中国兵器集团某研究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获得广泛应用,圆满完成军工产品快速转化,给铜川煜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带来了1482万元的经济效益,经第三方评审,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在工作和事业面前,他能吃苦耐劳,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何时遇到工作需要加班,从不找借口推迟。做为一名研发骨干,在平时的工作中,他积极认真的起好传、帮、带作用,把自己的知识和工作经验毫不保留的传授给他人,把责任当成习惯,把苦累当成磨砺,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绽放着光彩。
严峻:敢想敢干,善作善成
2013年严峻进入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担任科研项目部部长,先后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究工作。在匠心研究3D打印技术的同时,累计获得专利授权19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他思维开拓,笃信好学,是一名极具科技钻研精神与创业精神的开拓者,他坚信科技创新技术带动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才是企业未来的出路。
2019年他顺利创建陕西天企司服科技有限公司,吸纳3D打印技术领域人才,组建了高配团队,自主研发TQ-1200、TQ-650等系列化3D打印自动清粉系统,受到航空航天领域3D打印用户好评。荣获多项荣誉:陕西省3D打印产业联盟理事,陕西省科协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会员,陕西省航空学会会员,陕西省军民融合委企业联系人。
2020年带领团队开发的基于3D技术的数字化博物馆项目荣获2021陕西省企业“三新三小”创新竞赛一等奖。他不仅敢想敢干,更是敢于承担,善作善成。利用三维扫描逆向工程技术,建立文物数字化三维模型,通过图像处理、色彩调配等技术使数字模型与实物达到完全一致的效果。他认为在数字化博物馆领域应用潜力巨大,通过上述技术,结合互联网+等技术,使消费者足不出户即可在线领略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古迹真容,对传播我国历史文化意义重大,经济效益潜力巨大。
为实施技术转化,他在技术研发之余,利用个人休息时间,尝试外部商务合作,在有限经费支持下,靠团队先进技术和个人独到的见解,终于说服相关信息科技企业开展合作,进行西北地区数字化博物管建设与推广。有志者事竟成,项目先后为西北地区兵马俑等多家文保单位进行文物数字化重建工作,更好的将地方历史遗迹通过在线的方式,呈现在互联网平台,受到文物保护领域专家领导一致好评。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心怀理想的严峻坚信笃信好学,敢想敢干,他日方成。具有自主创新创业精神的他和团队未来主要研发制造的新项目
将会开启崭新的历程。
徐建军:用科技驱动高质量发展引擎
他是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是煤炭行业技能大师,是陕煤集团的科技标兵,还是黄陵矿区的机电首席专家,可他却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煤矿科技工作者。
2014年初,作为黄陵一号煤矿机电副矿长的徐建军负责中国煤炭工业一项前所未有的技术革新:一号煤矿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借鉴的背景下,他带领团队技术人员不分昼夜往返于井下、地面,对智能化开采进行反复研究探讨,召集技术人员开展设备消缺和技术攻关,共同研究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和解决办法。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实现了采场一人巡视,地面远程操控的常态化开采模式,圆了几代煤炭人地面采煤的梦想,实现创新成果20项,技术改造11项,申请国家专利6项,智能化开采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2016年,作为黄陵矿区技术中心副主任的徐建军负责矿区科技创新工作,他先后组织修订10余项煤矿智能化开采相关制度和办法,参与完成了“智能化无人综采工作面”5项企业标准的编撰工作,组织创办了《黄陵矿业科技》,联合国内科研院所和企业单位,成功组建了首个国家安全总局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创新中心。
扎根矿山科技一线32年,徐建军积淀了丰富的科技工作经验。多年来,他主持或参与完成的20余项科技项目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其中《煤与油型气共生矿区安全智能开采关键技术与工程师范》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厚煤层国产综采装备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煤泥综合利用发电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产装备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荣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一名煤矿“老科技”,徐建军高度注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2018年担任黄陵矿业机电公司负责人至今,他积极探索智能供电、大力推行“师带徒”、专业技术论文演讲赛、“一对一”培训、跨专业实践及AB岗作业等培训模式,坚持技能大赛、技术比武、岗位练兵、“三功两素”修炼常态化。牵头建成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陕西省总工会命名的“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累计实现科技创新100余项,“五小”成果260余项,优化作业工艺流程70余项,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30项,累计节约成本近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