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左一)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省科协副主席管晓宏。
管晓宏当选院士后,西安交大流行起一句网络语言——“不会吹长笛的教授不是好院士”。这话缘于文工团出身的管晓宏会吹长笛。
祖国的召唤就是我的方向 在西安交通大学高耸的教学主楼西边,有一座两层小楼。上世纪50年代,为响应祖国号召,在时任校长彭康的带领下,交通大学从上海西迁至西安。师生为纪念老校长,将此楼命名为“彭康楼”。
几乎每天晚上,经过彭康楼的老师或学生,都会留意到楼上彻夜不灭的灯光。现在,这座小楼是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的大本营。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主任、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负责人管晓宏,正是从这座小楼走出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管晓宏没有上过中学,不满15岁进入建设公司,先后当过民工、乐手、木工、钳工、车工,1977年靠自学考上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任职西安交通大学;上世纪90年代赴美深造后,放弃优厚待遇,重新回到交大任教
——从求学到求
职,管晓宏的脚步始终紧随祖国的需要,“我的成长得益于改革开放,我的事业融入国家的发展。”
上世纪末,互联网开始进入国内。凭借多年海外经验,早在2000年,管晓宏就果断带领团队在西安交大开创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研究,还把自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配套经费投入其中。
“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需要搭建一个大规模服务器测试集群。经费有限,团队成员就自己动手捏水晶头、做网线,寻找收集废旧服务器进行修复。”管晓宏说。就这样,由214台服务器构成的测试平台一步步搭建起来,为系统的推广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团队编写了近200万行代码,历经1200多次网络试验,提出网络安全监控新方法,解决了流量异常定位的解析计算、无流量数据估计僵尸网络规模和全球分布等世界难题。团队承担的863项目在向科技部专家演示后,专家给出了少有的AA特优评价,成果在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用。
自1996年成立以来,团队累计培养了300余名毕业生,其中近40%的毕业生留在了西部高校和企事业单位。2018年,团队摘获“三秦楷模”称号。
“始终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在能源电力系统安全优化、网络信息安全领域唱响‘中国声音’,是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不变的追求。”管晓宏说。
弘扬西迁精神 助力秦创原建设 现代社会在能源、电力、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不同领域的跨界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西安交大应有超前的认识和行动。
“为了应对学科交叉的国际学术前沿发展趋势和国家重大需求,西安交通大学采取有力的战略措施,成立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等交叉学科办学机构。学校2019年成立电子与信息学部,下设电子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微电子、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和网络空间安全8个学院,应对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物理融合的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信息学科与能源、环境、生物、材料、航空航天以及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引领新的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管晓宏介绍说。
团队针对能源、电力、制造等大规模网络化系统,提出的安全优化理论与方法,解决了多个公认难题,被国际同行称为“相关领域最全面、系统的科技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国家电网、宝钢等多个企业的电力和能源系统优化调度。团队最新研制的零碳智慧能源系统,于2020年8月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成实验平台,为国家“双碳”战略做出重要贡献。
“我们必须尽快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并转化科研成果,以免被卡。科技成果转化道路不通畅是全局性的问题,不只是西安交大的问题。应该尽快进行机制体制改革,首先应该理顺涉及科技成果转化的各种矛盾政策和要求,牢记‘发展才是硬道理’,真正为国家解决卡脖子的关键技术。”管晓宏对比较冷门的试验设备国产化和科技成果转化也是念念不忘。
“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支撑下,依托团队研究成果,我们与中核集团、榆林市政府合作,正在建设榆林科创新城零碳智慧能源站示范项目,即将为12万平方米的省运会运动员村零碳供能。”在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实验室,管晓宏向记者介绍。
“我们将打造能源供应清洁化、能源系统智慧化、能源结构氢能化、能源利用最优化的智慧能源供需系统范式,实现可再生新能源的完全消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重要贡献。同时,我们将推动能源系统新结构下的智能化、网络化和信息物理融合研究,引领国际含氢新结构智慧能源供需系统研究的发展,支撑氢能制备、储存、运输、应用等完整产业链发展。在加速成果落地转化方面,秦创原大有可为,特别是在引领性技术示范转化方面,应该出台‘一条龙’的便捷政策,加快转化进度。同时,人才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西部科技创新港作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之一,要发扬西迁精神,加快建设和发展,吸引全球的优秀人才来秦创原创新创业,助力秦创原建设。”管晓宏对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寄予厚望。
管晓宏对音乐的领悟更是到了哲学的境界,谈起音乐他兴致盎然:艺术与科学的交汇推动艺术与科学的共同发展。爱因斯坦认为科学的思维中永远有音乐的元素,钱学森院士倡导艺术形象思维与科学逻辑思维相结合。历史上,艺术与科学是不分家的。近年来,我们推动艺术与科学交汇的科学研究和系列音乐会,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音乐艺术的科学规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得益于艺术与科学的交汇。
“省科协全心全意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努力建设新时代科技工作者之家。我们团队和实验室建设了中国科协的科普基地和省科协的艺术与科学传播基地。希望省科协继续支持我们以艺术与科学的交叉融合为基本理念,提高科学想象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管晓宏对省科协的工作赞誉有加,愿意为培养人才做出努力。
近年来,管晓宏院士多次走进中学,为中学生作科普报告。“这是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管晓宏这样说。
(赵海梅)